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

被引:73
作者
汪品先
赵泉鸿
翦知湣
成鑫荣
黄维
田军
王吉良
李前裕
李保华
苏新
不详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牛物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 上海
[4] 上海
[5] 南京
[6] 北京
关键词
大洋钻探184航次; 南海; 晚新生代; 气候演变; 轨道周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2 [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1999年春,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井17口,取芯5500 m,通过30余种实验项目共6万多次分析,取得了重要成果.文中着重介绍深海地层剖面的建立和气候周期的演变.184航次在南海建立起西太平洋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包括在东沙附近建成全球惟一不经拼接的23 Ma同位素连续剖面,在南沙海区建成全球分辨率最高的4个5 Ma剖面之一,并获得分辨率高达10年等级的岩石物理剖面,第1次为亚太地区的环境演变获得了系统的高质量海洋记录.在此基础上,第1次探讨了两千多万年以来气候周期性的演变,展示出0.1,0.4和2Ma等偏心率周期的起伏,说明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随着冰盖的增长而演变.该航次有关碳循环和季风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将有另两篇文章专题报道.
引用
收藏
页码:2206 / 221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J].
赵泉鸿 ;
翦知湣 ;
王吉良 ;
成鑫荣 ;
黄宝琦 ;
徐建 ;
周震 ;
房殿勇 ;
汪品先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00-807
[2]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记录 [J].
赵泉鸿 ;
汪品先 ;
成鑫荣 ;
王吉良 ;
黄宝琦 ;
徐建 ;
周震 ;
翦知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08-815
[3]   南海北部近6Ma以来的氧同位素地层与事件 [J].
翦知湣 ;
成鑫荣 ;
赵泉鸿 ;
王吉良 ;
汪品先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16-822
[4]   第四纪冰期旋回转型在南沙深海的记录 [J].
汪品先 ;
田军 ;
成鑫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793-799
[5]   南海陆坡高速堆积体的物质来源 [J].
邵磊 ;
李献华 ;
韦刚健 ;
刘颖 ;
房殿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28-833
[6]   南沙深海区近10Ma来浮游有孔虫群及海水温跃层演变 [J].
李保华 ;
翦知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40-845
[7]  
Pliocene–Pleistocene stable isotope and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 . Zhimin Jian,Quanhong Zhao,Xinrong Cheng,Jiliang Wang,Pinxian Wang,Xin Su.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3 (3)
[8]  
Astronomically tuned Plio–Pleistocene benthic δ 18 O record from South China Sea and Atlantic–Pacific comparison[J] . Jun Tian,Pinxian Wang,Xinrong Cheng,Qianyu Li.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2 (3)
[9]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geochronology and paleoceanography from the subantarctic South Atlantic [J].
Billups, K ;
Channell, JET ;
Zachos, J .
PALEOCEANOGRAPHY, 2002, 17 (01)
[10]  
The Mid-Pleistocene climate transition as documented in the deep South Atlantic Ocean: initiation, interim state and terminal event[J] . Frank Schmieder,Tilo von Dobeneck,Ulrich Bleil.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