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及分布方向

被引:18
作者
刘子良
梁春秀
机构
[1] 吉林石油集团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吉林油田; 砂岩; 低渗透储集层; 构造应力; 裂缝方位; 分布; 形成; 机理; 注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4 [地质力学研究方法与模拟试验]; TE344 [碳酸盐岩油田开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82002 ;
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主要油田类型是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田,其储量占该地区已探明未开发总储量的75% 。预测对这类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天然裂缝分布,直接影响油田开发部署和开发效果。分析构造裂缝形成机制,认为主要储集层( 扶余、杨大城子和高台子油层)在嫩江组沉积末期之后才成岩,裂缝的发育与登娄库组至姚家组沉积期间发育并控制沉积的生长断层没有明显关系,盆地南部中白垩统的裂缝是在大安组沉积之前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波及松辽盆地导致的强烈挤压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通过现今构造应力场分析、岩心地下归位、地层倾角测井及动态资料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裂缝方向,结果表明,存在两组张裂缝和两组共轭剪裂缝:一组为近东西向横张裂缝,一组为近南北向纵张裂缝;两组剪裂缝的方位角为35°~60°和120°~150°。对油田注水开发有影响的为其中近东西向的横张裂缝。图4 参7( 王孝陵摘)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5+10 +10-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J].
张功成 ;
朱德丰 ;
周章保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2) :16-20+112-113
[2]   头台油田天然裂缝特征 [J].
刘站立,王俊魁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6, (01) :8-11+77
[3]   东北区早白垩世同裂谷期构造-层序地层特征 [J].
窦立荣,李建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3) :7-13+125
[4]   应用地层倾角仪测井技术确定地应力的主方向 [J].
张景和 ;
黄荣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7, (02) :16-24
[5]  
地层倾角测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日才,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