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被引:23
作者
王尧 [1 ,2 ]
蔡运龙 [3 ]
潘懋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 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地科学中心
关键词
土壤侵蚀强度; 土地利用格局; 植被覆盖度; 喀斯特; 乌江流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根据贵州省乌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和2000年左右的15幅Landsat MSS/ETM遥感影像数据、2000年土壤侵蚀调查数据和GIMMS/AVHRR NDVI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1980—200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乌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1980—2000年的20a间,流域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量结构变化明显,呈好转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强度大小为:裸岩石砾地<其他林地<建设用地<有林地<水域<水田<低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高覆盖度草地<疏林地<中覆盖度草地<旱地。旱地、中覆盖度草地和疏林地是流域内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从不同侵蚀等级的发生区域来看,各强度类型侵蚀都集中分布在植被覆盖度为50%~60%的地区,侵蚀存在50%~60%的植被覆盖度临界值,这与非喀斯特地区随着植被盖度降低,侵蚀强度逐渐增大的规律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产流产沙特征 [J].
陈洪松 ;
杨静 ;
傅伟 ;
何菲 ;
王克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16) :121-126
[2]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 [J].
熊康宁 ;
李晋 ;
龙明忠 .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878-888
[3]  
Impacts of land uses on runoff and soil erosion A case study in Hilkot watershed Pakistan[J]. ZOKAIB S.,NASER G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2011(03)
[4]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t different watershed scales on the Loess Plateau[J]. ZHANG Xiaoming1, CAO Wenhong2, GUO Qingchao3, and WU Sihong41 Assoc.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2,3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4 Dr., 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E-100 44, Sweden.In
[5]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 [J].
许月卿 ;
罗鼎 ;
冯艳 ;
彭建 .
资源科学, 2010, 32 (09) :1752-1760
[6]   拉萨市城关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变化分析 [J].
张船红 ;
何政伟 ;
仇文侠 ;
姜兰 ;
刘敏红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3) :73-78
[7]   深圳市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穆天龙 ;
谢婧 ;
吴健生 ;
王秀茹 ;
郑茂坤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3) :53-58
[8]   贵州喀斯特高原土地系统变化空间尺度综合的一个研究方案 [J].
蔡运龙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12) :1301-1308
[9]   鄂尔多斯市1988—2000年土壤水力侵蚀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关系 [J].
周平 ;
蒙吉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0) :1706-1717
[10]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基于137Cs示踪的定量评价[J]. 汪亚峰,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罗春燕.应用生态学报.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