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55
作者
刘瑾
邬建国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3] 内蒙古大学中美生态
[4] 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
[5] 呼和浩特
[6]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研究所
[7] Tempe
[8] AZ
[9] USA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物燃料; 转化途径; 多功能生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K6 [生物能及其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0703 ;
摘要
利用储量巨大的生物质能发展可再生的清洁型生物燃料可以帮助缓解世界能源危机,扭转由于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而造成的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拟对现代生物燃料的3种生产转化途径、相应产品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应用情况作一介绍,分析生物燃料的优、缺点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探讨我国能源结构的现状以及发展利用生物燃料的前景。发展生物燃料不能单纯地考虑能源,而应该在可持续科学的框架下进行,须建立多样化、多功能的景观格局和生产体系,高度整合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诸方面,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339 / 135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能源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J].
李军 ;
吴平治 ;
李美茹 ;
吴国江 .
自然杂志, 2007, (01) :21-25
[3]   儿童血铅水平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 [J].
张立 ;
宋国云 .
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9) :833-834
[4]   生物柴油利用概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J].
贾虎森 ;
许亦农 .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02) :221-230
[5]   生物质能转换形式及秸秆气化技术 [J].
毛建华 .
天津农业科学, 2006, (01) :5-7
[6]   生物燃料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预测 [J].
钱伯章 .
新材料产业, 2006, (03) :47-51
[7]   生物质能研发展望 [J].
匡廷云 ;
马克平 ;
白克智 .
中国科学基金, 2005, (06) :326-330
[8]   生物质气化合成燃料的绿色化学效应分析 [J].
贺元启 ;
鲁皓 .
可再生能源, 2005, (06) :47-50
[9]   生物质能源概述 [J].
马常耕 ;
苏晓华 .
世界林业研究, 2005, (06) :32-38
[10]   中国15城市儿童血铅水平及影响因素现况调查 [J].
张帅明 ;
戴耀华 ;
谢晓桦 ;
樊朝阳 ;
谈藏文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09)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