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中区大型斜向变换带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41
作者
王家豪 [1 ,2 ]
王华 [1 ]
任建业 [1 ]
肖敦清 [3 ]
蒲秀刚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黄骅坳陷; 古近纪; 斜向变换带; 走滑断裂带; 伸展构造体系; 圈闭类型; 油气聚集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4 [地质力学研究方法与模拟试验];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依据断层产状、断裂组合和盆地构造样式分析结果,在黄骅坳陷中区识别了一个大型斜向变换带。该变换带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沿走向表现为不同幅度的同沉积背斜,延伸距离达70km。变换带由两组倾向相反的正断层叠覆形成,其东西两侧分属两个伸展构造体系。以西呈半地堑构造样式,以东则呈地堑构造样式。变换带的位置与黄骅—聊城—兰考大型走滑断裂带北延段一致,并发育有典型的花状构造,表明基底结构的差异以及深部走滑断裂长期活动是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斜向变换带古近系储集砂体丰富,并发育有上超尖灭和断背斜两种有利圈闭类型,是研究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
引用
收藏
页码:355 / 36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渤海湾盆地变换构造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J].
杨明慧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816-823
[2]   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1S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周心怀 ;
余一欣 ;
魏刚 ;
汤良杰 ;
王应斌 .
石油学报, 2008, (06) :837-840
[3]   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带的控砂作用——储层预测的新思路 [J].
王家豪 ;
王华 ;
肖敦清 ;
韦阿娟 ;
廖远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1) :19-25
[4]   伸展褶皱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J].
汪新文 .
现代地质, 2008, (01) :60-69
[5]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龚再升 ;
蔡东升 ;
张功成 .
石油学报, 2007, (04) :1-10
[6]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
陈发景 ;
贾庆素 ;
张洪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44-148
[7]   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 [J].
漆家福 .
中国地质, 2004, (01) :15-22
[8]   东营凹陷北带转换带构造与储集体分布 [J].
孙向阳 ;
任建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1) :21-23
[9]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J].
周立宏 ;
李三忠 ;
刘建忠 ;
高振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04) :692-699
[10]   东濮凹陷兰聊断层的分段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孙思敏 ;
彭仕宓 ;
汪新文 .
石油学报, 2003, (04)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