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马峰是喜马拉雅山中部的高峰之一,海拔8012米。在其北坡山脚下有一套灰黄色砂岩层,露出的厚度约为1000米。在砂岩层的下部出现一个植物化石层,保存着高山栎(Quercus semicarpifolia Sm.)、类似黄背栎(Qu.cf.pannosa Hand.-Mzt.)、灰背栎(Qu .senescens Hand.-Mzt.)、常绿乔木和莎草科的叶化石。经孢粉分析,发现砂砾岩的上、下部岩石中都含有大量的雪松属和栎属花粉,各占本部孢粉含量的59.1%及72.2%。此外,有冷杉、云杉、松、铁杉和桦等属乔木花粉和杜鹃科、唇形科、莎草科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及凤尾蕨、水龙骨、卷柏等属孢子。上、下部的孢粉组合大体相似,但上部成分较为复杂,冷杉属的分量有所增加,并出现云杉属和松属的花粉。灌木和草本植物花粉也多出现于上部。说明晚期植被趋向温带类型,气候趋向微凉方向发展。总的说来,当时植被以常绿栎林和雪松林为主,气候温和而多雨,酷似今日的亚热带。从植物区系上看,希夏邦马植物区系与云南西北部上新世、南欧东部上新世中晚期以及克什米尔早更新世的植物区系有较密切的关系,其发展趋势与保加利亚南部索非亚的艾奔(Ebene)上新世和法国南部康塔耳(Cantal)上新世中期的植物区系相仿。因此,含高山栎岩系的地质时代不会早于上新世中晚期。现在化石产地气候十分严寒,海拔5700—5900米。盛夏之际,草木不生,而大小植物化石皆指出在上新世中、晚期该地比较温暖,海拔不过2500米。显然希夏邦马峰在上新世以后二三百万年间,已升高了约3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