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2009年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17
作者
徐学选 [1 ,2 ]
高朝侠 [2 ]
赵娇娜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延河流域; 径流量; 输沙量; 驱动因子; 水土保持;
D O I
10.16239/j.cnki.0468-155x.2012.02.012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分析降雨、人类活动等因子驱动下的流域水沙效应是流域管理的基础。本文采用移动平均法、累计距平法,线性回归统计等,分析了1956-2009年期间延河流域的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延河流域降雨量与径流量、输沙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可分为1956-1969年的基准期和1970年以后的3个时段的治理期等4个阶段。基准期三者均达到最大,治理期以输沙变化的时段性最为显著;且三者基本符合先大幅度下降(1970-1983年),然后明显上升(1984-1993年),再迅速下降(1994-2009年)的时段性。径流泥沙的时段性既是降雨量出现阶段性变化的结果,更是阶段性人类活动的水沙效应结果。整个治理期降雨和人类活动对减少径流的贡献比是60∶40,对减少泥沙的贡献比为30∶70;治理时段引起水沙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包括:1970-1983年的淤地坝、水库等水利设施建设大大减少水沙;1984-1993年的农业包产到户政策使得减水减沙幅度逐渐减少;1994年以来延河治理和退耕还林战略等极大地减少了流域径流泥沙。研究结果对延河流域管理实践有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J].
李传哲 ;
王浩 ;
于福亮 ;
杨爱民 ;
严登华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1) :1-8
[2]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surface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t different watershed scales on the Loess Plateau[J]. ZHANG Xiaoming1, CAO Wenhong2, GUO Qingchao3, and WU Sihong41 Assoc.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2,3 Prof. Dr.,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Beijing 100048, China, 4 Dr., Department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E-100 44, Sweden.In
[3]   基于相似年降水的人类活动对延河水沙变化影响 [J].
王群星 ;
李锐 ;
王飞 ;
高鹏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3) :16-20
[4]   退耕还林(草)和降雨变化对延河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J].
谢红霞 ;
李锐 ;
杨勤科 ;
李静 ;
梁伟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2) :569-576
[5]   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 [J].
朱恒峰 ;
赵文武 ;
康慕谊 ;
郭雯雯 .
人民黄河, 2008, (08) :80-81+88
[6]   延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周期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J].
于浩 ;
张晓萍 ;
李锐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4) :18-22
[7]   延安市近50年来降水特征及趋势变化的小波分析研究 [J].
琚彤军 ;
石辉 ;
胡庆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4) :230-235
[8]   水土保持地区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影响的估算 [J].
朱恒峰 ;
赵文武 ;
康慕谊 ;
郭雯雯 .
水科学进展, 2008, (03) :400-406
[9]   退耕还林对延河流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影响之研究 [J].
刘振平 .
陕西水利, 2008, (02) :58-59
[10]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恢复的减沙效益研究 [J].
连振龙 ;
刘普灵 ;
陈翠红 ;
琚彤军 ;
申震洲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1)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