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38
作者
杨建新 [1 ]
龚健 [1 ,2 ]
高静 [1 ]
冶琴 [1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重点实验室
[3] 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转移矩阵; 模式与过程; 驱动机制; 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1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21]   Measuring the temporal instability of land change using the Flow matrix [J].
Runfola, D. S. M. ;
Pontius, R. G., Jr.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27 (09) :1696-1716
[22]   Detecting the Dynamic Linkage betwee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Water Quality in a Subtropical Coastal Watershed, Southeast China [J].
Huang, Jinliang ;
Li, Qingsheng ;
Pontius, Robert Gilmore, Jr. ;
Klemas, Victor ;
Hong, Huasheng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51 (01) :32-44
[23]   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J].
张杨 ;
刘艳芳 ;
顾渐萍 ;
丁庆 .
地理科学, 2011, 31 (10) :1280-1285
[24]   近30年广州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J].
陈颖彪 ;
周倩仪 ;
陈健飞 .
地理科学, 2009, 29 (03) :368-374
[25]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J].
闫永涛 ;
冯长春 .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03) :37-43
[26]   城市湖泊时空演变的遥感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J].
曾忠平 ;
卢新海 .
湖泊科学, 2008, (05) :648-654
[27]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湖北仙桃市的实证 [J].
胡贤辉 ;
杨钢桥 ;
张霞 ;
邱杰 .
资源科学, 2007, (03) :191-197
[28]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武汉市为例 [J].
佟香宁 ;
杨钢桥 ;
李美艳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53-57
[29]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
王秀兰 ;
包玉海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1) :83-89
[30]   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 [J].
庄大方 ;
刘纪远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