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38
作者
杨建新 [1 ]
龚健 [1 ,2 ]
高静 [1 ]
冶琴 [1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2]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重点实验室
[3] 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转移矩阵; 模式与过程; 驱动机制; 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16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J].
戴德艺 ;
饶映雪 ;
刘殿锋 ;
刘成武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 (10) :1545-1554
[2]   基于梯度分析的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 [J].
李全 ;
李腾 ;
杨明正 ;
应玮 .
生态学报, 2017, 37 (06) :2118-2125
[3]   昆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分析与稳定性研究 [J].
孙云华 ;
郭涛 ;
崔希民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2) :245-254
[4]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J].
许丽丽 ;
李宝林 ;
袁烨城 ;
高锡章 ;
刘海江 ;
董贵华 .
资源科学, 2015, 37 (08) :1543-1551
[5]   国家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J].
田美玲 ;
方世明 .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 (02) :71-74+80
[6]   1990-2005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J].
马才学 ;
孟芬 ;
赵利利 .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 (02) :117-122
[7]   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城乡统筹视角 [J].
罗媞 ;
刘耀林 ;
孔雪松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04) :461-467
[8]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J].
刘纪远 ;
匡文慧 ;
张增祥 ;
徐新良 ;
秦元伟 ;
宁佳 ;
周万村 ;
张树文 ;
李仁东 ;
颜长珍 ;
吴世新 ;
史学正 ;
江南 ;
于东升 ;
潘贤章 ;
迟文峰 .
地理学报, 2014, 69 (01) :3-14
[9]   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突破口研究 [J].
路洪卫 .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04) :54-57
[10]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特征、功能及其评价 [J].
周阳 .
城市观察, 2012, (01) :13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