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被引:148
作者
谢光辉 [1 ,2 ]
韩东倩 [1 ]
王晓玉 [1 ]
吕润海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农作制度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
[3]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关键词
禾谷类作物; 秸秆; 收获指数; 秸秆系数; 草谷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16.2 [植物能源];
学科分类号
080702 ;
摘要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为1.00~1.38。其他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0.17~0.49,秸秆系数为1.04~4.88。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变小。未来要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是其主要途径,而要通过增加生物产量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2 条
[81]   不同氮肥施用模式下北方粳型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J].
史鸿儒 ;
张文忠 ;
解文孝 ;
杨庆 ;
张振宇 ;
韩亚东 ;
徐正进 ;
陈温福 .
作物学报, 2008, (11) :1985-1993
[82]   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高产因素分析 [J].
孟祥盟 ;
赵洪祥 ;
方向前 ;
谭国波 ;
张丽华 ;
杨粉团 ;
闫伟平 ;
边少锋 .
玉米科学, 2008, (05) :112-114
[83]   早稻施氮对连作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效氮含量的影响 [J].
敖和军 ;
邹应斌 ;
申建波 ;
彭少兵 ;
唐启源 ;
冯跃华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5) :772-780
[84]   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抗旱类型小麦灌浆初期内源激素的变化 [J].
董宝娣 ;
刘孟雨 ;
张正斌 ;
李全起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5) :852-858+879
[85]   基于遥感信息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小麦估产模型 [J].
李卫国 ;
王纪华 ;
赵春江 ;
刘良云 .
麦类作物学报, 2007, (05) :904-907
[86]   超级杂交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J].
吴合洲 ;
马均 ;
王贺正 ;
杨林 ;
汪仁全 ;
童平 ;
傅泰露 ;
李敏 .
杂交水稻, 2007, (05) :57-62
[87]   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J].
沈玉芳 ;
李世清 ;
邵明安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822-1829
[88]   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对氮肥的反应及与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J].
曾建敏 ;
崔克辉 ;
黄见良 ;
贺帆 ;
彭少兵 .
作物学报, 2007, (07) :1168-1176
[89]   土壤肥力和植株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 [J].
石强 ;
李德志 ;
朱志玲 ;
王绪平 ;
盛丽娟 ;
柯世朕 ;
王超华 ;
范旭丽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9) :5720-5724
[90]   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玉米源、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J].
战秀梅 ;
韩晓日 ;
杨劲峰 ;
刘小虎 ;
马玲玲 .
土壤通报, 2007, (03) :49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