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40
作者
郝文芳 [1 ]
陈存根 [2 ]
梁宗锁 [1 ]
马丽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植被生物量; 研究方法; 影响因素;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8.02.003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植被生物量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如下:①传统地上生物量的测定方法是收获法。在区域尺度上,传统的生物量测定方法缺乏可操作性,现代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区域尺度上,现代植被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观测估算法、遥感反演法和模型模拟法,3种估算方法各有利弊。②地下生物量测定的常用方法是土柱样方法,也可采用分层挖掘法。除此之外,通常还采用埋入土柱法和微根区管法,其中微根区管法是当今最先进的方法。③影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有生物多样性、撂荒地演替阶段、土壤水分和营养、放牧强度等。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影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因素达到控制植被生物量的目的,是实际生产中应该考虑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生物量与坡向及海拔梯度相关性研究 [J].
陈泓 ;
黎燕琼 ;
郑绍伟 ;
慕长龙 ;
刘军 .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14-18
[2]   N、P、K肥对香根草修复土壤镉、锌污染效率的影响 [J].
郑小林 ;
朱照宇 ;
黄伟雄 ;
梁志伟 ;
黄妃本 .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03) :560-564
[3]   千岛湖水华发生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附视频 [J].
刘其根 ;
陈立侨 ;
陈勇 .
海洋湖沼通报, 2007, (01) :117-124
[4]   两种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耐淹性 [J].
何斌源 ;
赖廷和 ;
陈剑锋 ;
邱广龙 .
生态学报, 2007, (03) :1130-1138
[5]   岷江上游林农边界效应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J].
问青春 ;
李秀珍 ;
贺红士 ;
李丽光 ;
常禹 ;
何兴元 ;
杨兆平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87-91
[6]   南亚热带贫营养水库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J].
李秋华 ;
胡韧 ;
韩博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313-319
[7]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 [J].
马明东 ;
江洪 ;
罗承德 ;
刘跃建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305-312
[8]   测定潜流人工湿地根系生物量的新方法 [J].
陈章和 ;
陈芳 ;
刘諝诚 ;
程秀云 ;
王玉彬 ;
周先叶 .
生态学报, 2007, (02) :668-673
[9]   天山南坡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及地上生物量研究 [J].
李凯辉 ;
胡玉昆 ;
阿德力·麦地 ;
于建梅 ;
高国刚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1) :155-159
[10]   封育对沙地油蒿群落生物量及其土壤水分影响 [J].
姚月锋 ;
满秀玲 ;
刘畅 ;
刘鑫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1) :3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