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不同树龄刺槐丛枝菌根与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

被引:19
作者
杜小刚 [1 ]
唐明 [1 ]
陈辉 [1 ]
张海涵 [2 ]
张永安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刺槐; 菌根侵染率; BIOLOG;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BIOLOG检测法,研究丛枝菌根与黄土高原不同树龄刺槐人工林及次生林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15、23和30年刺槐人工林随着树龄的增加,菌根侵染率先增加后降低,微生物活性(AWCD值)增大,碳源代谢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指数(H)逐渐增加,23年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逐渐降低,不同林地菌根侵染率与根瘤数呈显著正相关(y=414.82x-188.73,r=0.927,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刺槐人工林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随着树龄的增加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次生林优于相同树龄人工林,在碳源利用上表现为与树龄更长的人工林相近。菌根侵染率与根瘤数、细菌量、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指数(H)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丛枝菌根对刺槐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稳定和功能多样性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在造林年限上表现为对较短树龄刺槐林根际微生物群落影响较大,在造林措施上对刺槐次生林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作用优于人工林。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转化及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J].
李忠佩 ;
吴晓晨 ;
陈碧云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712-1721
[2]   集约经营板栗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J].
徐秋芳 ;
姜培坤 ;
邬奇峰 ;
王纪杰 ;
吴家森 .
林业科学, 2007, (03) :15-19
[3]   侵蚀环境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土壤微生物量演变特征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卫伟 ;
侯喜禄 .
生态学报, 2007, (03) :909-917
[4]   丛枝菌根真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J].
赵丹丹 ;
李涛 ;
赵之伟 .
生态学杂志, 2006, (03) :327-333
[5]   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的变化 [J].
焦如珍 ;
杨承栋 ;
孙启武 ;
张家诚 .
林业科学, 2005, (06) :166-168
[6]   刺槐共生菌盆栽接种试验 [J].
何兴元 ;
吴清凤 ;
周玉芝 ;
韩桂云 ;
田春杰 .
林业科学, 2002, (04) :78-83
[7]   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研究 [J].
杨承栋 ;
焦如珍 .
林业科学, 1999, (06) :2-9
[8]   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沙棘抗旱性的影响 [J].
唐明 ;
陈辉 ;
商鸿生 .
林业科学, 1999, (03) :50-54
[9]  
Effects of regenerating forest cover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 case study in hilly red soil region; Southern China.[J].H. Zheng;Z.Y. Ouyang;X.K. Wang;Z.G. Fang;T.Q. Zhao;H. Miao.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 2
[10]   Soil microbial metabolism and nutrient status in a Mediterranean area as affected by plant cover [J].
Rutigliano, FA ;
D'Ascoli, R ;
De Santo, AV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4, 36 (11) :1719-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