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扇贝4次引种后代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分化

被引:10
作者
刘晓 [1 ]
孙博 [1 ]
张国范 [1 ]
王春德 [2 ]
章又荣 [3 ]
谷震 [4 ]
张福绥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Pec-Nord公司
[3]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4] 河北农业大学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引种后代; 表型; 分子标记; 遗传分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分析了不同时期引入到我国的4个繁育历史清晰、未发生种质混杂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成体的壳形态指标和群体遗传结构。壳表型参数分析表明,海湾扇贝北部亚种(Northern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浙江养殖群体(ZJ)、加拿大新布朗斯威克群体(NB)、马萨诸塞-弗吉尼亚混合群体(M-V)及海湾扇贝南部亚种(Southern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北卡罗来那群体(NC)等不同群体间在壳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南部亚种的NC群体壳高与壳长基本相等[壳高与壳长的比值(H/L)达0.99,壳型宽壳宽和壳长的比值(W/L)达到0.59];而北部亚种3个群体的壳长均大于壳高,其中ZJ和NB群体的壳形态尤其偏长,其H/L分别是0.92和0.90,NB群体的壳宽显著小于其他群体,W/L仅为0.36。RAPD分析结果表明,ZJ、NB、M-V、NC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82%、29.55%、28.79%和31.8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078、0.1134、0.0966和0.1197,表明在我国独立繁育了19代的ZJ养殖群体仍然保持了与其他群体相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92,表明其中18.92%的变异来自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说明4个群体在遗传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化。从遗传距离分析,ZJ与NB较近,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319,而两者与M-V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为0.0442和0.0524;NC与M-V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8。这些结果表明,从原产地引种到国外时间较早的ZJ、NB等2个群体与较晚引进我国的M-V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超过了M-V群体(北部亚种)与NC群体(南部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说明独立繁育了近20代后,ZJ群体和NB群体均已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有利于海湾扇贝的品种培育。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海湾扇贝自交家系的建立和自交效应 [J].
张国范 ;
刘述锡 ;
刘晓 ;
郭希明 ;
张福绥 .
中国水产科学, 2003, (06) :441-445
[2]   不同贝壳颜色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发育研究 [J].
郑怀平 ;
张国范 ;
刘晓 ;
阙华勇 .
海洋与湖沼, 2003, (06) :632-639
[3]   海湾扇贝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J].
张喜昌 ;
梁玉波 ;
刘仁沿 ;
王立俊 ;
杨波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2) :107-113
[4]   不同浓度的KCI对海湾扇贝眼点幼虫附着变态作用的研究 [J].
于瑞海 ;
王如才 ;
田传远 ;
王昭萍 ;
董庆春 .
海洋湖沼通报, 2001, (04) :28-32
[5]   美国海湾扇贝引种制种及选育技术报告 [J].
李云福 ;
刘路伟 ;
邢光敏 ;
谷振 ;
邵铁凡 ;
曹杰英 .
河北渔业, 2000, (02) :29-32
[6]   海湾扇贝对海水池塘浮游生物和水质的影响 [J].
董双林 ;
王芳 ;
王俊 ;
齐振雄 ;
卢静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6) :138-144
[7]   墨西哥湾扇贝稚贝对盐度的耐受力 [J].
何义朝 ;
张福绥 ;
王萍 ;
李宝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9, (04) :87-91
[8]   几种神经活性物质对海湾扇贝幼虫变态诱导作用的研究 [J].
刘保忠,张福绥,何义朝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8, (05) :55-60
[9]   海湾扇贝引种复状研究附视频 [J].
张福绥 ;
何义朝 ;
亓铃欣 ;
孙鲁宁 .
海洋与湖沼, 1997, (02) :146-152
[10]   海湾扇贝苗运输环境条件的研究 [J].
梁玉波 .
海洋环境科学, 1996, (02)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