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杂岩构造折返的岩石学与年代学证据

被引:34
作者
赵亮亮
张兴洲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黑龙江杂岩; 长英质糜棱岩; 蓝闪石片岩岩块; 40Ar/39Ar同位素测年; 构造折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佳木斯地块西缘,沿牡丹江断裂分布,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杂岩以强烈变形的糜棱岩为主体,其中含有大量规模不等、变形程度不同的变橄榄岩、变辉长岩、蓝闪石片岩(变玄武岩)及变硅质岩和大理岩等岩块或岩片。蓝闪石片岩岩块多经强烈的构造置换呈宽度和延伸有限的条带或岩片与长英质糜棱岩相间分布,发育以青铝闪石、冻蓝闪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和钠长石等为代表的新生变质矿物组合,变形叶理呈北东向展布。但在局部地区仍保存有规模较大,且未受变形作用改造的蓝闪石片岩岩块,以不定向生长的蓝闪石、钠长石和绿帘石变质矿物组合为特征。块状蓝闪石片岩边部变形特征明显,变形叶理与周围糜棱岩叶理产状一致。岩块与变形岩石的组构关系表明,黑龙江杂岩至少经历了两期重要的变质事件,即以蓝闪石片岩岩块为代表的早期高压变质事件和以糜棱岩为代表的晚期变质-变形事件。在桦南地区长英质糜棱岩中获得的白云母40Ar/39Ar年龄分别为176.5±1.9Ma和184.5±2.1Ma,该年龄在黑龙江杂岩的变形岩石中普遍存在。鉴于蓝闪石片岩岩块被这一变质-变形事件所改造,以及变质矿物组合由高压向低压的转变关系,表明黑龙江杂岩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构造抬升事件。这一事件不但使佳木斯地块西缘以蓝片岩为代表的俯冲杂岩发生构造折返,而且对该区晚中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27 / 123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盆地演化 [J].
周建波 ;
张兴洲 ;
马志红 ;
刘立 ;
金魏 ;
张梅生 ;
王成文 ;
迟效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30-538
[2]   黑龙江杂岩的碎屑锆石年代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周建波 ;
张兴洲 ;
Simon A WILDE ;
郑常青 ;
金魏 ;
陈红 ;
韩杰 .
岩石学报, 2009, 25 (08) :1924-1936
[3]   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 [J].
李旭平 ;
焦丽香 ;
郑庆道 ;
董晓 ;
孔凡梅 ;
宋召军 .
岩石学报, 2009, 25 (08) :1909-1916
[4]   东北牡丹江地区“黑龙江群”中斜长角闪岩与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其地质学意义 [J].
颉颃强 ;
张福勤 ;
苗来成 ;
陈福坤 ;
刘敦一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237-1250
[5]   佳木斯地块片麻状花岗岩的锆石离子探针U-Pb年龄 [J].
吴福元 ;
S W ILDE ;
孙德有 .
岩石学报, 2001, (03) :443-452
[6]   中国东北麻山杂岩晚泛非期变质的锆石SHRIMP年龄证据及全球大陆再造意义 [J].
Simon A Wilde ;
吴福元 ;
张兴洲 .
地球化学, 2001, (01) :35-50
[7]   中国东北及邻区大陆边缘构造 [J].
唐克东 ;
王莹 ;
何国琦 ;
邵济安 .
地质学报, 1995, (01) :16-30
[8]   牡丹江地区蓝片岩中脉状青铝闪石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叶慧文,张兴洲,周裕文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4, (04) :369-372
[9]   蓝片岩与绿片岩共存:龙江岩系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J].
张兴洲 ;
张元厚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3) :277-282+348
[10]   中国蓝闪石片岩带的一般特征及其分布 [J].
董申保 .
地质学报, 1989, (03) :27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