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可预报性的暴雨预报评分新方法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被引:17
作者
陈静 [1 ]
刘凑华 [1 ]
陈法敬 [1 ]
韦青 [1 ]
李嘉鹏 [2 ]
赵滨 [1 ]
杨东 [3 ]
张志刚 [4 ]
机构
[1] 国家气象中心
[2] 浙江省气象台
[3] 山西省气象局
[4] 中国气象局
关键词
中国暴雨; 暴雨气候频率; 暴雨面积比率; 数值模式暴雨评分; 可预报性综合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7.6 [降水预报];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针对当前暴雨预报检验采用二分类事件检验方法存在的双重惩罚导致评分过低,没有考虑到中国暴雨可预报性时、空分布不均,不便于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暴雨预报能力差异等问题,为了发展基于可预报性的新型暴雨预报评分方法,在综合分析影响预报员暴雨预报信心的主要因素(暴雨气候统计特征、天气影响系统运动尺度特征及数值模式预报能力等)基础上,利用2008—2016年4—10月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 km×5 km分辨率的多源降水融合格点分析资料、站点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国家级业务区域模式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扩展空间暴雨样本统计方法,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中国暴雨可预报性综合指数(Synthetic Predictability Index of Heavy Rainfall,以下简称SPI)数学模型,以定量描述中国各区域的暴雨可预报性特征。SPI数学模型由暴雨气候频率、暴雨面积比率和模式暴雨预报成功指数(Threat Score,TS)3个分量组成,计算了2008—2016年4—10月SPI的3个分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暴雨面积比率对SPI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影响最大,两者偏相关系数大于0.9;其次是暴雨气候频率的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值为0.8左右;第三是模式暴雨预报TS评分的影响,两者的偏相关系数为0.7左右。分析还发现,SPI大值区随季节而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4—5月,可预报性大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6—7月,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 7月中旬至8月,大值中心从江淮北部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副热带高压南撤,大值中心也相应南撤。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检验分析 [J].
唐文苑 ;
周庆亮 ;
刘鑫华 ;
朱文剑 ;
毛旭 .
气象, 2017, 43 (01) :67-76
[2]   北京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多尺度环流特征 [J].
杨波 ;
孙继松 ;
毛旭 ;
林隐静 .
气象学报, 2016, 74 (06) :919-934
[3]   “SEEPS”降水预报检验评分方法在我国降水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J].
陈法敬 ;
陈静 .
气象科技进展, 2015, (05) :6-13
[4]   近10年北京地区极端暴雨事件的基本特征 [J].
孙继松 ;
雷蕾 ;
于波 ;
丁青兰 .
气象学报, 2015, 73 (04) :609-623
[5]   中国区域逐日融合降水数据集与国际降水产品的对比评估 [J].
宇婧婧 ;
沈艳 ;
潘旸 ;
熊安元 .
气象学报, 2015, 73 (02) :394-410
[6]   极端降水天气预报指数对气候累积概率分布敏感性研究 [J].
汪娇阳 ;
陈静 ;
刘琳 ;
田华 .
暴雨灾害, 2014, 33 (04) :313-319
[7]   陶诗言先生在中国暴雨发生条件和机制研究中的贡献 [J].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 2014, (04) :616-626
[8]   中国东部夏季暴雨日数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 [J].
周放 ;
孙照渤 ;
许小峰 ;
施健 .
气象学报, 2014, 72 (03) :447-464
[9]   关于偏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的一点注记 [J].
陈敏琼 ;
彭东海 .
滁州学院学报, 2014, 16 (02) :26-29
[10]   区域业务模式6h降水预报检验方案比较 [J].
王雨 ;
公颖 ;
陈法敬 ;
张昆 ;
赵天昊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2) :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