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禾油田百口泉组层序地层及储集层演化

被引:4
作者
刘文锋 [1 ]
胡平樱 [2 ]
吴宝成 [1 ]
孟祥超 [3 ]
王海明 [1 ]
宫清顺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港公司
[3]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乌尔禾油田; 百口泉组; 长期旋回; 中期旋回; 短期旋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将乌尔禾油田下三叠统百口泉组(T1b)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LSC)、3个中期旋回(MSC)、7个短期旋回(SSC)。划分的短期旋回与砂体发育期次相对应,即每一个短期旋回对应一期砂体的形成。旋回发育规律:自下而上为不对称旋回-对称旋回-不对称旋回,前者的不对称旋回是由于前期基准面下降期沉积物被后期河道强烈冲刷而在地层记录中表现为冲刷界面;后者的不对称旋回则是由于可容空间逐渐增大而使下降旋回表现为欠补偿的饥饿沉积所致。主要储集层段MSC1、MSC2中下部位于长期基准面上升旋回早-中期,由退积叠加样式的短期旋回组成,沉积物以相互叠置的冲积扇扇中亚相砂砾岩沉积为主。MSC1旋回储集层的均质性和产能要明显好于MSC2旋回。
引用
收藏
页码:485 / 487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层序地层学.[M].纪友亮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M].邓宏文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3]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M].于兴河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  
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罗蛰潭;王允诚编著;.科学出版社.1986,
[5]   差异压实作用中的同沉积小断层成因探讨——以高台子地区扶杨油层为例 [J].
孟祥超 ;
韦学锐 ;
韩维哲 ;
杨庆杰 ;
李小华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