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特提斯多弧一盆系统演化模式

被引:42
作者
潘桂棠
陈智樑
李兴振
徐强
江新胜
机构
[1] 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特提斯; 多弧-盆系统; 构造演化; 多岛弧造山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自7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古太平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主体)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劳亚和冈瓦纳)一洋(特提斯)模式转变为三陆群(劳亚、冈瓦纳、泛华夏)二洋(特提斯和古亚洲)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这一多岛孤造山模式源自大陆地质,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盆地长期的地质考察研究实践。运用多岛弧造山模式,反思青藏高原及邻区山盆系统的地质事实,深刻认识到在东特提斯发现的许多由消减洋壳和消减杂岩所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中,"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多数是"小洋盆"、弧后盆地、岛弧边缘海型,既存在早古生代岛弧、陆缘弧和晚古生代的火山孤,又有中生代的陆缘弧、岛弧。多岛弧-盆系统的存在意味着大洋岩石圈的存在、消减和转换。特提斯大洋岩石圈至少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历经发生、发展到萎缩、消亡的长期连续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古特提斯是原特提斯的继承和发展。中生代东特提斯也不是古特提斯洋消亡后重新打开,有部分特提斯洋壳可被随后的印度洋归并。早古生代时,在泛华夏大陆群西侧已经出现昆仑前锋弧和康滇海岸山陆缘弧。昆仑北侧奥陶纪时的多岛弧-盆系统的形成,受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双重制约,类似于东南亚多岛弧-盆系受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双向俯冲。从昆仑前锋弧和康滇陆缘弧裂离出的唐古拉-他念他翁残余弧构成泛华夏大陆西南缘的晚古生代前锋弧,羌塘-三江的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是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统发育、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演化史。特提斯洋南侧的冈瓦纳大陆北缘,已有证据表明存在从石炭纪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的信息。中生代是西藏群岛的弧-盆演化史。根据东特提斯时空结构单元的岩石组合和弧-盆系统共生规律,提出东特提斯演化多岛弧造山模式的假说,是阐明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转化的关键。我们相信多岛弧造山模式具有潜在的生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65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蛇绿岩研究概述 [J].
张旗,肖序常 .
岩石学报, 1995, (S1) :1-9
[2]   西藏阿里地区火山岩的岩石系列及特征 [J].
路凤香 ;
赵崇贺 .
地球科学, 1987, (03) :293-300
[3]   西藏东部怒江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和变质作用 [J].
富公勤 ;
潘桂棠 ;
徐跃荣 ;
王培生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2, (03) :27-39+137
[4]   祁连山古蛇绿岩带的地质构造意义 [J].
肖序常 ;
陈国铭 ;
朱志直 .
地质学报, 1978, (04) :281-295+338
[5]  
藏东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M].王增等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6]  
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刘宝等著;.科学出版社.199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M].莫宣学等著;.地质出版社.1993,
[8]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导论.[M].潘裕生主编;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导论》编写组编;.气象出版社.1992,
[9]  
祁连、秦岭山系海相火山岩.[M].夏林圻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0]  
西藏阿里地质.[M].郭铁鹰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