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辽东栎、少脉椴天然次生林夏季蒸散研究

被引:17
作者
熊伟
王彦辉
于澎涛
时忠杰
沈振西
郭明春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辽东栎; 少脉椴; 天然次生林; 蒸散量; 林分结构;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5.0210
中图分类号
S715.4 [森林蒸发和蒸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2004年89月份,利用热扩散技术,结合微型蒸渗仪和水文学方法,研究了辽东栎、少脉椴次生林蒸散组成及其与林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辽东栎和少脉椴树干的液流密度在“相对静止期”内比较稳定和微弱,其值在0.05μl.cm-2.min-1以下;在“活跃期”内树干液流密度上升较快,并呈单峰、双峰或多峰曲线,其值在0.25μl.cm-2.min-1以下;两树种单株蒸腾量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前者晴天和阴雨天单株蒸腾量分别为5.31和2.48 L.d-1,为后者的2.35倍和3.75倍.林下灰木旬子和黄刺玫蒸腾速率日均值接近,分别为0.331和0.321 g.g-1.h-1.次生林日均蒸散量1.45 mm.d-1,其中蒸腾量0.72 mm.d-1、土壤蒸发量0.19 mm.d-1、林冠截留量0.54 mm.d-1,各占总量的49.6%、13.3%和37.1%.乔、灌木树种组成对次生林蒸腾量影响的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个体蒸腾量的种间差异,而后者取决于单位林地面积上各树种的叶量.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含土壤层)日均蒸散量分别为0.96、0.30和0.19 mm.d-1,各占总量的65.8%、20.9%和13.3%,说明乔木层对林分日蒸散量大小起主要作用,灌木层次之,草本和土壤蒸发量的贡献最小.
引用
收藏
页码:1628 / 163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森林蒸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J].
王安志 ;
裴铁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2) :2153-2156
[2]   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中幼龄林林地蒸散规律研究 [J].
刘志军 ;
张万军 ;
曹健生 ;
马忠秋 ;
牛健植 ;
近腾昭彦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6) :879-881
[3]   宁南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J].
熊伟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3, (02) :1-7
[4]   白桦树干液流的动态研究 [J].
孙慧珍 ;
周晓峰 ;
赵惠勋 .
生态学报, 2002, (09) :1387-1391
[5]   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王安志 ;
裴铁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6) :933-937
[6]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小美旱杨树干液流的研究 [J].
高岩 ;
张汝民 ;
刘静 .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04) :644-649
[7]   山西西南部黄土区林地枯落物截持降水的研究 [J].
魏天兴 ;
余新晓 ;
朱金兆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6) :5-10
[8]   上黄试区主要灌木树种蒸腾作用的试验研究 [J].
程积民,董建国 .
水土保持通报, 1995, (02) :22-25+37
[9]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from forests in Central Europe – relevance of patch-level studies for spatial scaling[J] . B. K?stner.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 2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