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82
作者
朱利群
张大伟
卞新民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秸秆; 耕作方式; 理化性状; 产量;
D O I
10.19336/j.cnki.trtb.2011.01.017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秸秆还田的利用效率,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连续两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DSⅡ)和一年免耕一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NDS)对土壤容重的降低最有效;一年免耕一年浅翻耕+秸秆还田处理(NLS)最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年免耕一年翻耕和旋耕(NRS、NLS、NDS)以及连续两年旋耕处理(RSⅡ)增加土壤全土层全氮含量效果最明显;秸秆还田处理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增加较明显,但是不同耕作方式对全土层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使水稻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减少,秸秆还田处理的穗粒数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减少12.14%,千粒重平均低5.68%,产量低约7.68%。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稻田耕作方式对抛秧稻分蘖特性的影响 [J].
江立庚 ;
徐世宏 ;
李如平 ;
何礼健 ;
陈德威 ;
秦华东 ;
杨为芳 ;
谭素宁 ;
陈明才 ;
郑希 ;
陆福勇 ;
唐茂艳 .
杂交水稻, 2006, (S1) :23-25
[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试验研究总结 [J].
郎宁 ;
黄世礽 ;
许立明 ;
梁玉祥 ;
陈智慧 .
杂交水稻, 2006, (S1) :16-19
[3]   稻草隔层免耕抛秧新技术研究 [J].
徐世宏 ;
郎宁 ;
李如平 ;
陈德威 ;
杨为芳 ;
谭素宁 ;
陈明才 ;
郑希 .
杂交水稻, 2006, (S1) :127-129
[4]   水稻不同耕作栽培方式比较研究 [J].
徐世宏 ;
李如平 ;
郎宁 ;
陈德威 ;
杨为芳 ;
谭素宁 ;
李其文 ;
陈明才 ;
郑希 ;
岑延财 ;
吴洁远 ;
叶家敏 .
杂交水稻, 2006, (S1) :130-133
[5]   超高茬麦田套稻麦秸全量自然覆盖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J].
顾克礼 ;
刘世平 ;
郭勋斌 ;
张秀美 ;
田文科 ;
蒋植宝 ;
王力扬 ;
陈洪礼 ;
张永泰 ;
谢云峰 ;
袁秦 .
江苏农业学报, 2006, (04) :410-414
[6]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溶液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J].
卢萍 ;
单玉华 ;
杨林章 ;
韩勇 .
土壤学报, 2006, (05) :736-741
[7]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
[8]   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养分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J].
李月华 ;
郝月皎 ;
李娟茹 ;
王英霄 ;
许永红 .
河北农业科学, 2005, (04) :25-27
[9]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土容重和水分入渗的影响 [J].
罗珠珠 ;
黄高宝 ;
张国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5, (04) :7-11
[10]   平原高沙土区合理种植及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J].
肖海涛 ;
陈国德 ;
姜国华 ;
石民 .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03)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