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被引:46
作者
赵志丹
莫宣学
罗照华
周肃
董国臣
王亮亮
张凤琴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实验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印度; 亚洲; 俯冲; 结构; 西藏;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 ,两个大陆之间是否存在大陆俯冲是关系到高原地壳加厚、隆升等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问题。近 2 0年来以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深部探测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 ,表明印度向亚洲下部的俯冲是存在的 ,但是其俯冲的规模仍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印度岩石圈前缘已经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下部约 2 0 0km深度、俯冲在整个西藏岩石圈深部、或者仅仅越过雅鲁藏布江断裂。地热泉He同位素、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年代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带与高原北部地区具有相同的岩石圈地幔源区 ,并且存在印度板块在 13~ 2 5Ma之前就俯冲在冈底斯带西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考虑到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运动 ,则岩浆作用支持印度岩石圈现今已经达到或者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俯冲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J].
罗照华 ;
白志达 ;
赵志丹 ;
詹华明 ;
李莉 .
地学前缘, 2003, (03) :179-189
[2]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INDEPTH)研究进展 [J].
赵文津 ;
赵逊 ;
史大年 ;
刘葵 ;
江万 ;
吴珍汉 ;
熊嘉育 ;
郑玉坤 .
地质通报, 2002, (11) :691-700
[3]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J].
廖思平 ;
陈振华 ;
罗小川 ;
邹爱建 .
地质通报, 2002, (11) :735-738
[4]   西藏措勤地区发现第三纪富钾岩浆岩 [J].
马润则 ;
刘登忠 ;
陶晓风 ;
石和 ;
胡新伟 .
地质通报, 2002, (11) :728-731
[5]  
西藏中部乌郁盆地碰撞后岩浆作用——特提斯洋壳俯冲再循环的证据.[J].赵志丹;莫宣学;张双全;郭铁鹰;周肃;董国臣;王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 S1
[6]   大别山地区岩石高压弹性波速及其对岩石圈组成和壳-幔循环的限制 [J].
赵志丹 ;
谢鸿森 ;
周文戈 ;
N.I.Christensen ;
张泽明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1) :54-59
[7]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J].
赵志丹 ;
周文戈 ;
谢鸿森 ;
朱茂旭 .
地学前缘, 2000, (01) :259-270
[8]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的记录:藏北超钾质及钠质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J].
丁林 ;
张进江 ;
周勇 ;
邓万明 ;
许荣华 ;
钟大赉 .
岩石学报, 1999, (03) :408-420
[9]   西藏高原西部综合地球物理与岩石圈结构研究 [J].
孔祥儒 ;
王谦身 ;
熊绍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08-315
[10]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