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被引:48
作者
傅容珊
李力刚
黄建华
徐耀民
常筱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合肥230026,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高级研究中心!合肥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合肥230026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层; 地幔对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综合分析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岩石层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大陆碰撞及大陆形变的基本特征为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地壳缩短,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组成青藏高原的各块体可能有不同的主导隆升机制.认识到在板块构造理论所揭示的全球构造格局中,青藏高原不仅仅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碰撞以及大陆形变的结果,它也是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层和下伏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地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险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BCCM),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与此模式相对应的该区域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物质运移和动力学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609 / 6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J].
傅容珊 ;
黄建华 ;
徐耀民 ;
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58-668
[2]   大陆岩石圈的增厚及对流剥离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J].
熊熊 ;
许厚泽 ;
傅容珊 .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8, (03) :3-9
[3]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4]   印度板块俯冲到藏南之下的深反射证据 [J].
赵文津,K·D·纳尔逊 .
地球学报, 1996, (02) :131-137
[5]   西北地区上地幔物质流动及岩石层动力学 [J].
黄建华,常筱华,傅容珊 .
地震学报, 1996, (02) :194-199
[6]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7]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J].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99-116
[8]   青藏高原岩石层三维和二维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J].
滕吉文,尹周勋,刘宏兵,张中杰,胡家富,孙克忠,魏计春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117-130
[9]   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 [J].
傅容珊,常筱华,黄建华,刘文忠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249-258
[10]   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方程及对流拖曳力场 [J].
傅容珊,黄建华,刘文忠,常筱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5) :638-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