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3 条
片钠铝石的成因及其对CO2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被引:54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片钠铝石成因;
CO2天然气运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片钠铝石作为胶结物、自生矿物或脉体,不仅分布在海相白云岩、油页岩中,而且还广泛分布在陆源碎屑岩及煤系地层中。大量的实例及人工合成片钠铝石实验表明,片钠铝石的形成需要碳酸溶液或过量的CO2气,片钠铝石的分布往往与CO2天然气藏相伴生。CO2气的来源决定了片钠铝石具有无机和有机两大成因类型,其中,无机成因包括岩浆成因和碳酸盐热解成因。然而,不论源于有机成因CO2气还是无机成因CO2气,片钠铝石均可作为富CO2流体运移或聚集的“示踪矿物”,地质过程中片钠铝石的出现或富集表明该区曾存在大量CO2运移或聚集。
引用
收藏
页码:1083 / 10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非砂岩储层特征及储层类型[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3) : 6 - 9+6李春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何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 [2] 丽水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 (06) : 19 - 26陈志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东海研究所!上海吴培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东海研究所!上海吴志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东海研究所!上海
- [3]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判断储层流体性质研究[J]. 油气井测试, 2000, (04) : 28 - 32+89宋荣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实验中心王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实验中心何艳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实验中心王金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北石油管理局录井处实验中心
- [4] 吉林大安北油田葡萄花储层岩石基本特征[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1) : 12 - 15+3吴新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康有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姜英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张立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系
- [5] 东北含油气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 (04) : 7 - 10+100王海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李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勘探系
- [6] 金湖凹陷阜宁组砂岩中片钠铝石特征及对物性的影响[J].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6, (02) : 32 - 34+114+120黄善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科学研究院
- [7] 莺歌海盆地LD15-1构造莺黄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5, (05) : 15 - 20李德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叶素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张国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成都理工学院!成都
- [9] 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分布与油气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4) : 322 - 327徐衍彬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陈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徐永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 [10] 一种次生的片钠铝石附视频[J]. 地质科学, 1982, (04) : 434 - 437+452杜韫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