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24
作者
杨克兵 [1 ]
严德天 [2 ]
马凤芹 [3 ]
吕庆玲 [1 ]
蓝宝锋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采油一厂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石炭系一二叠系; 煤层气; 沉积; 产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1 [煤];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成煤环境分析,发现成煤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多样性特点,其中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主要成煤模式。煤相组成以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其次是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和低位沼泽(芦苇)相。认为沉积环境决定煤岩微相,控制了煤岩的生气能力。解决了困扰沁水盆地多年的3#煤层下部"软煤"成因问题,认为其主要是低位(芦苇)沼泽相演化形成。同时,尽管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对该区煤层气井生产状况分析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图9表1参9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9+6 +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古地理特征 [J].
陈守民 ;
张璐 ;
胡斌 ;
宋慧波 ;
刘顺喜 .
古地理学报, 2011, 13 (02) :127-138
[2]   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 [J].
邵龙义 ;
肖正辉 ;
何志平 ;
刘永福 ;
尚潞君 ;
张鹏飞 .
古地理学报, 2006, (01) :43-52
[3]   沁水盆地煤地质与煤层气聚集单元特征研究 [J].
李增学 ;
余继峰 ;
王明镇 ;
张新民 ;
郭建斌 .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8-13+20
[4]   煤层气高产富集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 [J].
张建博 ;
王红岩 ;
邢厚松 .
油气井测试, 2000, (04) :62-65+91
[5]   河南山西组二1煤古泥炭沼泽的类型及演化 [J].
苏现波 ;
盛建海 ;
李元建 .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3, (02) :11-17
[6]   豫西太原组、山西组中潮道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J].
李宝芳 ;
刘光华 ;
李祯 ;
付泽明 .
沉积学报, 1988, (02) :31-41+132
[7]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沉积及成岩演化[D]. 张关龙.中国石油大学 2007
[8]  
煤层甲烷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验测试技术[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钱凯等编著,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