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张槽对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118
作者
刘树根 [1 ]
王一刚 [2 ]
孙玮 [1 ]
钟勇 [3 ]
洪海涛 [2 ]
邓宾 [1 ]
夏茂龙 [2 ]
宋金民 [1 ]
文应初 [2 ]
吴娟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关键词
拉张槽; 油气; 海相; 克拉通;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现今为挤压性的沉积盆地,地表所见构造也均为压性构造;但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拉张运动(地裂运动)并形成了张性构造(拉张槽等)。现今盆地内已发现的主要拉张槽有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和绵阳-长宁拉张槽。开江-梁平海槽(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深埋地下的二叠纪-三叠纪之间的一个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深水碳酸盐岩沉积区,是在峨眉地裂运动理论启示下因生物礁油气藏勘探而发现的。绵阳-长宁拉张槽是四川盆地内发育于早寒武世的一个南北向的下寒武统巨厚碎屑岩沉积(降)区,是在兴凯地裂运动理论指导下通过构造-沉积综合研究而发现的。2个拉张槽的发现和特征研究均经历了漫长过程。拉张槽的形成演化不仅控制了优质泥质烃源岩和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的发育,而且为优质泥质烃源岩-优质碳酸盐岩储集岩组合的形成和油气成藏效应及规模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致使环拉张槽周缘地区是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分布最丰富的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 / 23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100 条
[91]   四川龙门山地区的峨眉地裂运动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四川地质学报, 1991, (03) :174-180
[92]   川东高陡构造型气田勘探的突破 [J].
包茨 ;
杨先杰 ;
潘祖福 ;
刘志鉴 .
天然气工业, 1990, (02) :1-6+6
[93]   峨眉地裂运动的厘定及其意义 [J].
罗志立 .
四川地质学报, 1989, (01) :1-17
[94]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J].
罗志立 ;
金以钟 ;
朱夔玉 ;
赵锡奎 .
地质论评, 1988, (01) :11-24
[95]   川中是一个古陆核吗 [J].
罗志立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6, (03) :65-73
[96]   略论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 [J].
罗志立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3) :93-101
[97]   川东陡构造石炭系勘探的前景 [J].
杨先杰 ;
潘祖福 .
天然气工业, 1984, (01) :1-7+5
[98]  
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J]. 罗志立.四川地质学报. 1981(00)
[99]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J].
罗志立 .
地质科学, 1979, (02) :127-138
[100]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major east Asian lithospheric blocks since the Mid Proterozoic:A synthesis. Li Z X.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