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西北地区油泉子油田低渗透储层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33
作者
刘伟 [1 ]
林承焰 [1 ]
王国民 [2 ]
刘键 [2 ]
蒋宇冰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低渗透储层; 储层评价; 沉积微相; 成岩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储层特征及低渗透成因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组合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属小孔-微细喉道型。沉积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储层粒度细,碳酸盐和泥质含量高,原生孔隙不发育,储层极易被压实,地下酸性流体难以进入,影响了溶蚀作用的进程。成岩作用是储层低渗透成因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空间不断缩小,储层孔隙渗透性降低,岩石致密。溶蚀作用和微裂缝发育不充分,对储层没有明显的改造作用,也是低渗透储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J].
郝明强 ;
刘先贵 ;
胡永乐 ;
杨正明 ;
侯建锋 .
石油学报, 2007, (05) :93-98
[2]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J].
杨晓萍 ;
赵文智 ;
邹才能 ;
陈孟晋 ;
郭彦如 .
石油学报, 2007, (04) :57-61
[3]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储油构造分析 [J].
莫午零 ;
郑亚东 ;
张文涛 ;
关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3) :324-328
[4]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湖相叠层石与藻礁的沉积组合特征与意义 [J].
温志峰 ;
钟建华 ;
王冠民 ;
李勇 ;
郭泽清 ;
王海侨 .
地质学报, 2005, (04) :444-452+580
[5]   陕甘宁盆地庆阳地区长8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J].
张金亮 ;
司学强 ;
梁杰 ;
林辉 .
沉积学报, 2004, (02) :225-233
[6]   柴西地区第三系藻灰(云)岩的岩石类型与分布特征 [J].
寿建峰 ;
邵文斌 ;
陈子炓 ;
沈安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4) :37-39
[7]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J].
孙岩 ;
沈安江 ;
徐洋 ;
林年添 .
沉积学报, 2002, (01) :61-69
[8]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控制的定量评价——以和田河气田石炭系生物屑灰岩段为例 [J].
杨威 ;
王清华 ;
赵仁德 ;
王媛 ;
刘效曾 .
地球学报, 2001, (05) :441-446
[9]   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 [J].
曾大乾,李淑贞 .
石油学报, 1994, (01) :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