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地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被引:61
作者
刘玉
李林立
赵柯
王丽丽
饶懿
不详
机构
[1] 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2] 西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3] 重庆
关键词
岩溶山地; 石漠化;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4.05.035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分析研究了重庆市北暗区岩溶槽谷鸡公山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主要物理性质,认为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转换,土壤砂化严重,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度明显降低,用干筛测得的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结构相差不大,而用湿筛测得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相差较大,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较大。随着岩溶地区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转换,土壤各项物理指标都有改善。在此基础上认为,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坏与石漠化形成过程有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关系,在退化方向和阶段上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但土地撂荒后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4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土壤的水分特性差异 [J].
李阳兵 ;
高明 ;
魏朝富 ;
谢德体 ;
刘国一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5) :63-66
[2]   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简析 [J].
秦钟 ;
周兆德 .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379-385
[3]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 [J].
黄进勇 ;
严力蛟 ;
王兆骞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 (01) :80-84
[4]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柳长顺 ;
齐实 ;
史明昌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S1) :10-13+17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6]   紫色土陡坡地不同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 [J].
蔡强国 ;
吴淑安 .
水土保持通报, 1998, (02) :4-11+38
[7]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8]   草原暗栗钙土退化过程中的土壤性状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J].
关世英 ;
常金宝 ;
贾树海 ;
李绍良 ;
陈有君 ;
王玉芬 .
中国草地, 1997, (03) :40-44
[9]   水土流失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李光录,赵晓光 ;
不详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1995, (S1) :22-27
[10]   试论农业耕作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J].
郭跃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5, (04) :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