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作用与岩石圈构造演化

被引:31
作者
迟效国
李才
金巍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长春,长春
关键词
火山作用; 岩浆源区; 岩石圈构造演化; 藏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7 [火山学];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自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藏北羌塘地块依次发育有碱性玄武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和过碱性钾质-超钾质系列火山活动.研究表明岩浆源区经历了由早期尖晶石橄榄岩地幔向晚期石榴石橄榄岩富集地幔(EM2)的转变.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安粗质岩石具有高Mg#值和极高的Cr,Ni,Co丰度,指示岩浆可能来自于拉萨地块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作用.藏北过碱性超钾质系列的La/Rb,Zr/Rb,K/La,K/Nb,Rb/Nb和Pb/La值小于岛弧火山岩,大于和类似于洋岛玄武岩,指示岩浆源区具有软流圈流体交代古俯冲地幔楔的属性.而藏南超钾质火山岩和藏东超钾质煌斑岩的上述元素比值类似于和大于岛弧火山岩,暗示源区地幔存在俯冲陆壳释放的流(熔)体的交代作用.上述成因标志支持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到高原中部,欧亚岩石圈地幔向南俯冲到羌塘之下的结论.文中进一步提出陆内俯冲与藏北、藏东区域大型走滑构造的脉动滑移效应导致高原腹地软流圈脉动上涌,岩石圈脉动减薄产生钾质-超钾质岩浆脉动旋回的成因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399 / 41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青藏高原现今岩石圈的三维应变 [J].
迟效国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4, (02) :182-186
[2]   西藏冈底斯山中段第四纪火山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江元生 ;
周幼云 ;
王明光 ;
谢云喜 ;
李建兵 ;
彭波 .
地质通报, 2003, (01) :16-20
[3]   西藏当惹雍错地区白榴石响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J].
廖思平 ;
陈振华 ;
罗小川 ;
邹爱建 .
地质通报, 2002, (11) :735-738
[4]   滇西新生代超钾质煌斑岩的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制约 [J].
李献华 ;
周汉文 ;
韦刚健 ;
刘颖 ;
钟孙霖 ;
罗清华 ;
李寄嵎 .
地球化学, 2002, (01) :26-34
[5]  
西藏中部乌郁盆地碰撞后岩浆作用——特提斯洋壳俯冲再循环的证据[J]. 赵志丹,莫宣学,张双全,郭铁鹰,周肃,董国臣,王勇.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6]   青藏高原北羌塘榴辉岩质下地壳及富集型地幔源区——来自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赖绍聪 ;
刘池阳 .
岩石学报, 2001, (03) :459-468
[7]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J].
王琪 ;
张培震 ;
牛之俊 ;
J.T.Freymueller ;
赖锡安 ;
李延兴 ;
朱文耀 ;
刘经南 ;
R.Bilham ;
K.M.Larso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7) :529-536
[8]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中法地学合作研究新进展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地球学报, 2001, (01) :5-10
[9]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 [J].
赖绍聪 .
矿物学报, 2000, (02) :182-190
[10]   羌塘腹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青藏高原隆升 [J].
谭富文 ;
潘桂棠 ;
徐强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0, (02) :1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