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干物质累积转移的影响

被引:42
作者
徐祥玉 [1 ,2 ]
张敏敏 [1 ,2 ]
翟丙年 [1 ]
李生秀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基因型; 夏玉米; 干物质累积; 转移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06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红油土上,以陕单16、陕单9号、户单4号、陕资1号、掖单19号、中单2号、豫玉22号、陕单902号、农大108号和户单2000等10个当地常用的夏玉米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在低氮(0 kg/hm2)和高氮(240 kg/hm2)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夏玉米品种在子粒灌浆成熟期间干物质累积、转移及分配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夏玉米干物质累积及其转移效率受品种与氮素调控共同影响。不论施氮与否,各器官干物质量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施氮能明显提高各器官的干物质量,且其提高幅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各个器官的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因品种和施氮量不同而异。不施氮处理下叶和茎转移量最大的是户单2000,转移量分别达到53.2和28.2 g/株,叶转移量最小的是中单2号,茎转移量最小的是陕资1号;施氮后叶转移量最高的是掖单19号,转移量分别达到54.7 g/株,茎转移量最高的是中单2号,转移量为52.4 g/株。不施氮处理下,除豫玉22号和陕资1号外,其他品种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施氮后则所有品种的子粒干物质中50%以上均来自于开花前期储存同化物的再转移。干物质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率不施氮处理下穗部(苞叶和穗轴)大多数为负值,施氮后则为正值。对子粒的建成,叶干物质转移量贡献最大,其次为茎,穗部(穗轴和苞叶)最小。总体来说,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粒重的贡献率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大于施氮处理间的差异,施氮后的转移因品种而异。
引用
收藏
页码:786 / 7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J].
戴明宏 ;
陶洪斌 ;
王利纳 ;
王璞 .
华北农学报, 2008, (01) :154-157
[2]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J].
黄智鸿 ;
王思远 ;
包岩 ;
梁煊赫 ;
孙刚 ;
申林 ;
曹洋 ;
吴春胜 .
玉米科学, 2007, (03) :95-98
[3]   隆玉2号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研究 [J].
何雪银 ;
文仁来 ;
吴翠荣 .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01) :29-31
[4]   施氮对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同冬小麦品种灌浆期物质转移的影响 [J].
范亚宁 ;
李世清 ;
伍维模 ;
邵明安 .
生态学杂志, 2005, (12) :1402-1408
[5]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J].
马国胜 ;
薛吉全 ;
路海东 .
玉米科学, 2005, (04) :66-69
[6]   施氮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夏玉米产量及子粒灌浆的影响 [J].
申丽霞 ;
王璞 ;
张软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3) :314-319
[7]   不同生育时期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J].
孙传范 ;
戴廷波 ;
荆奇 ;
曹卫星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5) :753-757
[8]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J].
王月福 ;
于振文 ;
李尚霞 ;
余松烈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1) :1868-1872
[9]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J].
阎翠萍 ;
张虎 ;
王建军 ;
支虎明 ;
党建友 .
玉米科学, 2002, (01) :67-71
[10]   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试验研究 [J].
张银锁 ;
宇振荣 ;
P.M.Driessen .
作物学报, 2002, (01)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