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成因初探

被引:115
作者
封国林 [1 ,2 ]
杨涵洧 [1 ]
张世轩 [1 ]
王阔 [1 ]
沈柏竹 [1 ,3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旱涝急转; La Nia; 印度洋海温; Hadley环流; 副热带高压; 中高纬稳定分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选用NCEP/NCAR、NOAA、国家气候中心(NCC)提供的各要素资料及NOAA-Hysplit模型,对2011年春末夏初发生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降水异常事件及其影响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并建立天气学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27°N~32°N,110°E~120°E)区域在6月第1候(6月3日左右)发生了195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涝急转事件;(2)海温距平及SVD分析表明,此次事件属于方差贡献较小的异常模态,其前期信号存在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及赤道印度洋;(3)涡度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太平洋上空动力机制对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有重要的作用,在10~30天稳定分量分析中发现中高纬环流形势持续稳定为此次事件提供大尺度环流背景场;(4)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较强的拉尼娜事件,赤道印度洋为大范围的异常冷海温控制,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Walker环流偏强、印度洋Hadley环流偏弱,中国西南、东南水汽输送不足,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急转前发生持续严重干旱。随着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冷海温异常的减弱,副热带高压的突然异常西伸(6月第1候)且持续、Walker环流减弱、印度洋Hadley环流增强,匹配中高纬度大尺度稳定维持的气候背景,使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交绥,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并持续,导致6月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洪涝,最终造成此次"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009 / 102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基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事件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研究 [J].
王阔 ;
封国林 ;
孙树鹏 ;
郑志海 .
物理学报, 2012, 61 (10) :520-529
[2]   淮河流域主汛期降水气候特征及“旱涝急转”现象 [J].
王胜 ;
田红 ;
丁小俊 ;
谢五三 ;
陶寅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1) :31-34
[3]   淮北市旱涝急转型气候规律分析 [J].
张屏 ;
汪付华 ;
吴忠连 ;
朱珠 .
水利水电快报, 2008, 29(S1) (S1) :139-140+151
[4]   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J].
唐明 ;
邵东国 ;
姚成林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7, (01) :26-32
[5]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J].
吴志伟 ;
李建平 ;
何金海 ;
江志红 .
科学通报, 2006, (14) :1717-1724
[6]   华北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J].
杨修群 ;
谢倩 ;
朱益民 ;
孙旭光 ;
郭燕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4) :789-797
[7]  
Possible Impacts of the Arctic Oscillation o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n East Asia[J]. 琚建华,吕俊梅,曹杰,任菊章.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5(01)
[8]   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旱涝 [J].
张琼 ;
刘平 ;
吴国雄 .
大气科学, 2003, (06) :992-1006
[9]   El Nio和La Nia事件对东亚冬、夏季风循环的影响 [J].
陈文 .
大气科学, 2002, (05) :595-610
[10]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J].
龚道溢 ;
朱锦红 ;
王绍武 .
科学通报, 2002, (07) :54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