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与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和研究方法:回顾与进展

被引:71
作者
王成善 [1 ]
戴紧根 [1 ]
刘志飞 [2 ]
朱利东 [3 ]
李亚林 [1 ]
贾国东 [4 ]
机构
[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
[2]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实验室
[3]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喜马拉雅; 隆升历史; 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隆升历史是新生代以来众多地质事件的边界条件。因此,它对于我们理解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以及亚洲环境变化等许多地质过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各种替代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研究高原隆升历史,然而,不同方法所得出的高原隆升历史并不一致。这主要归咎于一些替代指标本身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严重阻碍了获取正确的高原隆升历史。在对这些替代指标进行详细的阐述之后,对其指示的高原隆升历史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在高原腹地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原西藏高原的隆升模式,即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在始新世就已经达到现在的海拔高度,而此时青藏高原北部还是低地,南部和西部可能还处在海洋环境。在中新世时,高原向北、向东和向南生长并在第四纪时形成现在的高原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0
页数:30
相关论文
共 91 条
  • [6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上新世以来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丁林
    钟大赉
    潘裕生
    黄萱
    王庆隆
    不详
    [J]. 科学通报 , 1995, (16) : 1497 - 1500
  • [62] 隆升幅度及隆升速率研究方法综述
    王国灿
    [J]. 地质科技情报, 1995, (02) : 17 - 22
  • [63] 大洋钻探与青藏高原
    汪品先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03) : 254 - 257
  • [64] 西藏南部白垩纪—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徐钰林
    茅绍智
    [J].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2, (04) : 331 - 347+461
  • [65]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李吉均
    文世宣
    张青松
    王富葆
    郑本兴
    李炳元
    [J]. 中国科学, 1979, (06) : 608 - 616
  • [66] 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石层的发现及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意义
    徐仁
    陶君容
    孙湘君
    [J].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73, (01) : 103 - 119
  • [67] 希夏邦马峯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
    施雅风
    刘东生
    [J]. 科学通报, 1964, (10) : 928 - 938
  • [68] 青藏高原河流氧同位素区域变化特征与高度预测模型建立[J]. 丁林,许强,张利云,杨迪,来庆洲,黄费新,史仁灯.第四纪研究. 2009 (01)
  • [69] Carbonate oxygen isotope paleoaltimetry: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diagenesis on paleoelevation estimates for the Tibetan plateau[J] . Carmala N. Garzione,David L. Dettman,Brian K. Horton.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 2004 (1)
  • [70] 18O13C16O in Earth's atmosphere
    Eiler, JM
    Schauble, E
    [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04, 68 (23) : 4767 - 4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