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冬小麦的水分亏缺与气候生产潜力——近40年来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58
作者
王素艳
霍治国
李世奎
薛昌颖
毛飞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北京,北京,北京,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北京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 气候生产潜力; 动态变化;
D O I
10.13577/j.jnd.2003.0120
中图分类号
S162.5 [气候与作物生长];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基于辨识自然条件下的水分对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采用"逐步订正法"分别计算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了评估。从水分平衡角度,采用新颖的数理模式构建了估算气候生产潜力的水分订正函数,其中冬小麦需水量采用FAO最新推荐的Penman Mon teith公式,供水量采用新近研制的降水量和土壤有效底墒模式。计算了本区78个站点近40年(1961~2000年)逐年的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以相对变率、变异系数以及由水分亏缺引起的减产率和水分亏缺率等为指标,分析了近40年中国北方冬小麦水分与气候生产潜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由于底墒水约占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0%~30%,对气候生产潜力的贡献较大,相应地,计算得到的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比以往一些结果高出约20%~30%,这对评估气候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在生产潜力动态变化方面,由于降水变率大,使得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大于光合和光温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而且在河北(包括津京地区)和山东两省,水分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水分有由南向北减少的趋势,使得各项指标的变化均有与此基本相应的变化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21 / 13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近50年中国旱灾的时空变化 [J].
王静爱 ;
孙恒 ;
徐伟 ;
周俊菊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2) :1-6
[2]   福建省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 [J].
陈惠 ;
蔡文华 ;
张春桂 ;
林添忠 ;
张星 .
资源科学, 2002, (01) :62-67
[3]   中国高寒草地生产潜力与载畜量研究 [J].
杨正礼 ;
杨改河 .
资源科学, 2000, (04) :72-77
[4]   黄土高原南部旱作水分产量潜势计算模型及其参数修正 [J].
李开元 ;
李玉山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01) :43-48
[5]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力评价及其应用 [J].
王恩利 ;
韩湘玲 .
中国农业气象, 1990, (02) :41-46
[6]   用筑后模型估算我国植物气候生产力 [J].
侯光良 ;
游松才 .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01) :60-65
[7]   中国作物的收获指数 [J].
张福春 ;
朱志辉 .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02) :83-87
[8]   关中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人口承载量 [J].
刘立华 .
地理研究, 1989, (04) :16-27
[9]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研究 [J].
霍治国 ;
张养才 ;
李全胜 .
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 1989, (03) :300-310
[10]   气候生产潜力的阶乘型数学模式 [J].
张其书 .
自然资源, 1982, (04)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