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层结特征分析

被引:45
作者
张翠华
言穆弘
董万胜
张义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甘肃兰州,甘肃兰州,甘肃兰州
关键词
青藏高原雷暴; 层结特征; 闪电频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6 [雷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夏季雷暴活动相当频繁,这种雷暴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在地形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雷暴,但强度不大,最大反射率一般不超过4 0 dBz,相对云顶高度可伸展到1 0.0~13.0 km,强弱雷暴差别不大。雷暴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左右,主要发生在13:00~19:00(北京时,下同)之间,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此外,在晚上也有弱对流,最大反射率约为20 dBz。高原雷暴天气层结具有与平原雷暴完全不同的特征,一般为整层弱不稳定,高度可以伸展到100 hPa,整层不稳定能量不大,强雷暴CAPE值平均为782 J.kg-1,弱雷暴约为406 J.kg-1,分布较均匀,不出现能量特别大的不稳定层次。近地层相对湿度有“逆湿”现象,厚度约1~2 km,平均为60%80%(雨季后)。无论是强雷暴天气还是弱雷暴天气都具有上述相似层结。这种层结可触发对流,发展高度很高,但强度不大,能量较小。这种特殊层结揭示了高原雷暴的特殊结构。雷暴的闪电频数可以表征雷暴发展强度,通常可以建立闪电频数与雷暴单一参量(云顶高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式,从而可以利用测量闪电频数来预报雷暴的强弱,但上述关系对于高原雷暴并不适用,必须建立闪电频数与多参量之间的综合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41 / 7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青藏高原东北侧冰雹微物理过程模拟研究 [J].
康凤琴 ;
张强 ;
渠永兴 ;
冀兰芝 ;
郭学良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4, (06) :735-742
[2]   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J].
张廷龙 ;
郄秀书 ;
袁铁 ;
熊亚军 ;
张彤 .
高原气象, 2004, (05) :673-677
[3]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J].
李林 ;
朱西德 ;
秦宁生 ;
王振宇 ;
汪青春 ;
周陆生 .
高原气象, 2003, (05) :524-530
[4]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夏季雷电特征的观测研究 [J].
郄秀书 ;
张广庶 ;
孔祥贞 ;
张义军 ;
王怀斌 ;
周筠珺 ;
张彤 ;
王素举 .
高原气象, 2003, (03) :209-216
[5]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雨季雷达回波、降水和部分热力参量的统计特征 [J].
冯锦明 ;
刘黎平 ;
王致君 ;
楚荣忠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2, (04) :368-374
[6]   强对流天气短期实时预报及θse特型法 [J].
胡富泉 ;
郭敏 ;
周君群 .
高原气象, 1997, (04) :105-110
[7]   对流和层状云系电活动、对流及降水特性的相关分析 [J].
张义军 ;
华贵义 ;
言穆弘 ;
安学敏 .
高原气象, 1995, (04) :13-22
[8]   大气层结演变对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影响 [J].
张喜轩 ;
孙秀霞 .
高原气象, 1987, (02) :161-168
[9]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研究.[M].罗四维等著;.气象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