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

被引:101
作者
周嘉 [1 ]
王钰萱 [1 ]
刘学荣 [1 ]
时小翠 [1 ]
蔡春苗 [2 ]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寒区地理环境监测与空间信息服务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补偿;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9.12.014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1204 ; 083306 ; 0903 ;
摘要
选择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3~2016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源/汇进行计算,探究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演变,并以碳盈亏时空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补偿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碳排放的差异性,以净碳排放量作为基准值进行碳补偿价值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碳排放总量和净碳排放量除在2015年出现小幅度下降现象,其余年度均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碳吸收总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②土地利用碳吸收的主要载体是耕地和林地,碳汇资源空间差异明显,基本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数省份在研究期内基本保持一致的碳吸收类型。③碳排放总量分布空间差异显著,且主要来自建设用地。④依据净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将其划分为高碳排放区、一般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碳汇区4种类型。⑤由于各省域碳补偿标准和净碳排放量的差异导致碳补偿价值区域差异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955 / 196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长株潭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及生态补偿研究 [J].
王雅敬 ;
谢炳庚 ;
李晓青 ;
王金艳 ;
罗海波 .
生态科学, 2017, 36 (04) :160-165
[2]   基于RS和GIS的深圳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分析 [J].
裴杰 ;
王力 ;
柴子为 ;
扶卿华 ;
牛铮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7, (03) :227-233
[3]   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分析 [J].
王胜蓝 ;
周宝同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2 (04) :94-101
[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J].
彭文甫 ;
周介铭 ;
徐新良 ;
罗怀良 ;
赵景峰 ;
杨存建 .
生态学报, 2016, 36 (22) :7244-7259
[5]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研究 [J].
赵荣钦 ;
刘英 ;
马林 ;
李宇翔 ;
侯丽朋 ;
张战平 ;
丁明磊 .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 (10) :1675-1687
[6]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 [J].
肖刚 ;
杜德斌 ;
李恒 ;
戴其文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02) :199-207
[7]   基于清单算法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和趋势分析 [J].
俞超 ;
张丽琴 ;
唐殿明 .
水土保持研究, 2014, 21 (04) :168-172
[8]   武汉市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效应 [J].
余雪振 ;
梅昀 .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2) :2751-2756
[9]   湖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J].
赵先超 ;
朱翔 ;
周跃云 .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03) :941-949
[10]   基于时空尺度的中国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公平性分析 [J].
卢俊宇 ;
黄贤金 ;
戴靓 ;
陈志刚 ;
李月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12) :200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