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源-储关系——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66
作者
胡宗全 [1 ,2 ]
杜伟 [1 ,2 ]
彭勇民 [1 ,2 ]
赵建华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有机质孔; 迁移有机质; 源-储关系; 五峰组; 龙马溪组; 页岩; 川东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页岩既是页岩气的烃源岩,又是页岩气的储层。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技术对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无机矿物、孔隙等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将有机质、孔隙作为一个"源-储"系统来分析其空间分布状态与时间演化关系。研究表明,有机质孔比无机质孔对赋存页岩气更重要;迁移有机质比原地有机质更发育有机质孔。无机矿物孔隙赋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在页岩气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含有较多的硅质等刚性颗粒矿物,可以形成坚固的粒间孔隙体系,在成油期孔隙度高、孔隙大且连通性好,可以保存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刚性颗粒粒间孔隙中赋存迁移有机质,迁移有机质在其中演化成为固态有机质,其中的有机质孔中赋存天然气,构成最佳的源-储匹配关系,最有利于形成和富集页岩气。页岩中的粘土矿物晶间孔在早期的成岩阶段大多已丧失,少量的在胶结物晶粒支撑与内部流体压力双重保护之下仍赋存有机质和有机质孔。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粒间和内部晶间孔隙,部分孔隙可以赋存有机质和较小的有机质孔,但总量有限。
引用
收藏
页码:1001 / 10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涪陵焦石坝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改造实践与认识 [J].
王志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3) :425-430
[2]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J].
郭旭升 ;
李宇平 ;
刘若冰 ;
王庆波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6) :9-16
[3]   页岩气储层“四孔隙”模型建立及测井定量表征方法 [J].
李军 ;
路菁 ;
李争 ;
武清钊 ;
南泽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2) :266-271
[4]   页岩气评价标准与储层分类 [J].
涂乙 ;
邹海燕 ;
孟海平 ;
夏志远 ;
李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 (01) :153-158
[5]   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度演化特征和游离气量 [J].
王飞宇 ;
关晶 ;
冯伟平 ;
包林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06) :764-768
[6]   四川盆地焦石坝页岩气田形成与富集高产模式 [J].
郭彤楼 ;
张汉荣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1) :28-36
[7]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特征附视频 [J].
刘树根 ;
王世玉 ;
孙玮 ;
冉波 ;
杨迪 ;
罗超 ;
叶玥豪 ;
白志强 ;
邱嘉文 ;
张旋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06) :621-639
[8]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及储集空间特征 [J].
梁超 ;
姜在兴 ;
杨镱婷 ;
魏小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6) :691-698
[9]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与美国Fort Worth盆地石炭系Barnett组页岩地质特征对比 [J].
曾祥亮 ;
刘树根 ;
黄文明 ;
张长俊 .
地质通报, 2011, 30(Z1) (Z1) :372-384
[10]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J].
邹才能 ;
董大忠 ;
王社教 ;
李建忠 ;
李新景 ;
王玉满 ;
李登华 ;
程克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6) :64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