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农村碳排放结构与碳达峰分析

被引:49
作者
曾贤刚
余畅
孙雅琪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农业; 农村; 碳排放强度结构; 碳达峰;
D O I
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21207.006
中图分类号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83305 ; 1204 ;
摘要
分别计算了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村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并对其差异性和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均在2015年实现较为稳定的达峰,峰值分别为68821.02万t、39909.4万t二氧化碳,而农业农村整体的碳排放量在2017年实现了碳达峰,达峰排放总量为150039万t二氧化碳;在排放结构方面,种植业碳排放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基本维持着约50%的比重,而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占比急速上升,在2019年占比在30%左右,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就农业农村碳排放强度整体而言,泰尔指数变动表明差异总体增加,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碳排放强度向总体平均水平收敛.农业承担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碳达峰之后,在完成碳中和目标的同时,还应保证粮食产量.未来应在提高耕地质量、推广高产低碳品种、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以及提高技术水平几方面作出努力,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实现持续碳减排.
引用
收藏
页码:1906 / 191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of three main crop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 [J].
Wang, Wen ;
Guo, Liping ;
Li, Yingchun ;
Su, Man ;
Lin, Yuebin ;
de Perthuis, Christian ;
Ju, Xiaotang ;
Lin, Erda ;
Moran, Dominic .
CLIMATIC CHANGE, 2015, 128 (1-2) :57-70
[2]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land use and the global potential for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
Golub, Alla ;
Hertel, Thomas ;
Lee, Huey-Lin ;
Rose, Steven ;
Sohngen, Brent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 (04) :299-319
[3]   Agricultural opportunities to mitigat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J].
Johnson, Jane M. -F. ;
Franzluebbers, Alan J. ;
Weyers, Sharon Lachnicht ;
Reicosky, Donald C.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7, 150 (01) :107-124
[4]   The impact of global warming on agriculture: A Ricardian analysis: Comment [J].
Quiggin, J ;
Horowitz, JK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9, 89 (04) :1044-1045
[5]   中国农业碳中和目标分析与实现路径 [J].
赵敏娟 ;
石锐 ;
姚柳杨 .
农业经济问题, 2022, (09) :24-34
[6]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附视频 [J].
伍国勇 ;
刘金丹 ;
陈莹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 (11) :211-219
[7]   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时空分异及公平性研究 [J].
谢永浩 ;
刘争 .
世界农业, 2022, (02) :100-109
[8]   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测度、脱钩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J].
丁宝根 ;
赵玉 ;
邓俊红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22, (05) :1-11
[9]   农村居民生活碳达峰路径及对策 [J].
张保留 ;
吕连宏 ;
吴静 ;
王斯一 ;
王深 ;
罗宏 .
环境科学研究, 2021, 34 (09) :2065-2075
[10]   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J].
张龙耀 ;
邢朝辉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 38 (03)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