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被引:91
作者
葛全胜
郑景云
满志敏
方修琦
张丕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上海,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北京
关键词
过去2000a;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冷暖记载及其气候信息提取方法 ,并利用现代仪器观测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 (10 5°E以东 ,2 5°~ 40°N)气候变化一致性、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集成利用物候学与统计学方法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其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建立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分辨率为 10~ 30a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a的冷暖变化特征 ,并将其与自然证据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是 :自公元初起 ,中国东部的冬半年温度在波动中下降 ,至 490’s前后下降到最低点 ,降温率达 0 17℃ / 10 0a ,最冷时期的 30年平均值较 195 1—1980年均值低 1℃。此后气候转暖进入温暖期 ,在以温暖气候为主的 5 70’s— 1310’s中 ,温度在波动中略呈上升趋势 ,其间暖峰时期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高 0 3~ 0 6℃ ,最高达 0 9℃ ,暖峰之间冷谷的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5~ 0 7℃。 1310’s之后气候又迅速转冷 ,温度再次迅速下降 ,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波动 ,其间 4个冷谷的 30a温度平均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6~ 0 9℃ ,最低达 1 1℃ ;冷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81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内蒙古岱海地区近千年气候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J].
曹建廷 ;
王苏民 ;
沈吉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02) :15-20
[2]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J].
王绍武 ;
龚道溢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4) :39-46
[3]   采用秦岭冷杉年轮宽度重建陕西镇安1755年以来的初春温度 [J].
刘洪滨 ;
邵雪梅 .
气象学报, 2000, (02) :223-233
[4]   密山杨木300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J].
夏玉梅 ;
汪佩芳 .
地理研究, 2000, (01) :53-59
[5]   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演化 [J].
任国玉 ;
张兰生 .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7, (04) :353-362
[6]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 [J].
夏玉梅 .
地理科学, 1996, (04) :337-344
[7]   秦岭太白山顶近千年来的环境变化 [J].
童国榜,张俊牌,范淑贤,赵景波,王国辉,王仪华,王立新,崔键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4) :95-104
[8]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晚全新世沙漠化 [J].
邹学勇,王贵勇 .
中国沙漠, 1995, (01) :65-70
[9]   合肥地区1736-1991年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 [J].
周清波,张丕远,王铮 .
地理学报, 1994, (04) :332-337
[10]   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 [J].
郑景云 ;
郑斯中 .
地理学报, 1993, (04) :34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