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植被-降水关系的临界现象及其在植被建设中的意义

被引:24
作者
许炯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植被; 降水; 植被恢复; 临界条件;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正在我国兴起,如何进行科学的植被配置规划,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自然植被初级生产力(NPP)表征潜在的即最大可能的植被条件,并与现在的森林覆盖率分布以及植被构成特征进行了比较。通过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查明了降水条件对森林覆盖率和NPP的影响及其临界条件。研究表明,以NPP表征的天然植被特征值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带性。NPP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临界点,分别代表着植被类型的变化,Pm=250mm可视为荒漠与草原植被之间的临界点,而Pm=480mm则为草原(森林草原)与森林(落叶阔叶林)之间的临界点。尽管次生的人工植被受人为因素的控制,由于存在着自然稀疏化过程,将使人工林地最终达到某种与水分承载能力相一致的平衡状态,自然条件如年降水仍然是决定其覆盖度的重要因素。在森林覆盖率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中表现出一个临界点。当Pm<480mm时,森林覆盖率很低,且随年降水的增大而增大的速率很慢;当Pm>480mm时,森林覆盖率随年降水量而急剧增大。人为建造的水土保持植被,是一个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通过自我调节而趋向于达到某种平衡,建立一定的群落结构甚至于趋向于某种顶极群落,从而实现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组成的最优组合。从这一原理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使乔木面积在乔木、灌木、草本总面积中的最优或较优的比例,得出了具体的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33 / 123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J].
李斌 ;
张金屯 .
生态学报, 2003, (01) :82-89
[2]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科学检讨和建议 [J].
张信宝 .
中国水土保持, 2003, (01) :21+36-21+36
[3]   从降水资源看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 [J].
闵庆文 ;
余卫东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3) :109-112+117
[4]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 [J].
胡良军 ;
邵明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1045-1048
[5]   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 [J].
杨文治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33-438
[6]   试论植被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黄土高原植被重建中的指导作用 [J].
杨光 ;
王玉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133-135
[7]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J].
侯庆春 ;
韩蕊莲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2) :53-56
[8]   从植物群落学原理谈黄土高原植被建造的几个问题 [J].
梁一民 .
西北植物学报, 1999, (05) :27-32
[9]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中的三个重大问题 [J].
郭忠升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8, (S1) :72-75
[10]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持续发展[M]. 科学出版社 , 吴钦孝,杨文治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