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主要地质体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37
作者
唐菊兴 [1 ]
张丽 [2 ]
黄勇 [3 ,4 ]
王成辉 [1 ]
李志军 [3 ]
邓起 [3 ]
郎兴海 [3 ,4 ]
王友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3] 西藏天圆矿业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4]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
关键词
地球化学; Ar-Ar年龄; 退变质; 斑岩成矿作用; 雄村铜金矿; 冈底斯; 西藏;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6.004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雄村铜金矿Ⅱ号矿体在2007~2008年取得了重大的找矿突破,详细的地质编录成果表明,矿体同样受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控制。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和角闪石英闪长玢岩的锆石U-Pb年龄已经确定(164~177Ma),因此,雄村铜金矿不同地质体的云母类、长石类矿物Ar-Ar同位素年龄的测定显得尤为关键。文章通过对穿切I号矿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云煌岩脉的黑云母Ar-Ar同位素测年,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得到一组十分重要的年龄数据。穿插矿体的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样号6187-335)坪年龄(46.96±0.42)Ma,穿插矿体的无矿化的云煌岩(5053-324-4)(Cu含量0.0551%,Au含量0.034g/t,Ag0.6g/t)中的黑云母给出了一个较好的似坪年龄,加权平均年龄为(49.59±0.58)Ma。结合其他研究者测定的中侏罗世侵位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不含矿)〔锆石U-Pb年龄为(177.1±2.0)Ma〕中黑云母的Ar-Ar同位素年龄为(48.57±0.31)Ma;含矿凝灰岩围岩〔锆石U-Pb年龄为(176±5)Ma,MSWD=0.63〕的蚀变绢云母Ar-Ar年龄为(47.07±0.30)Ma;似伟晶岩中长石的Ar-Ar年龄为(47.62±0.7)Ma,认为不同形成时代、不同产出空间、不同矿化程度的地质体的云母类、长石类矿物的Ar-Ar同位素年龄的一致性,反映了后期岩浆热事件对中侏罗世早期形成的地质体和矿体的黑云母氩同位素体系产生了较强的扰动或置换。谢通门大岩基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侵位致使各地质体发生显著的退变质,形成典型的角岩化带,这种退变质的时限在46~48Ma之间的始新世lutetian期,进而认为各地质体中云母类矿物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不能作为成矿年龄。
引用
收藏
页码:759 / 76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西藏工布江达县沙让斑岩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唐菊兴 ;
陈毓川 ;
王登红 ;
王成辉 ;
许远平 ;
屈文俊 ;
黄卫 ;
黄勇 .
地质学报, 2009, 83 (05) :698-704
[2]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唐菊兴 ;
黄勇 ;
李志军 ;
邓起 ;
郎兴海 ;
陈渊 ;
张丽 .
矿床地质, 2009, 28 (01) :15-28
[3]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J]. 杨志明,侯增谦,宋玉财,李振清,夏代详,潘凤雏.矿床地质. 2008(03)
[4]   西藏驱龙铜矿西部斑岩与成矿关系的厘定:对矿床未来勘探方向的重要启示 [J].
杨志明 ;
侯增谦 ;
夏代详 ;
宋玉财 ;
李政 .
矿床地质, 2008, (01) :28-36
[5]   三个锆石U-Pb SHRIMP年龄对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成岩时代的重新厘定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徐文艺 .
矿床地质, 2007, (05) :512-518
[6]   西藏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容矿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对成矿的贡献 [J].
曲晓明 ;
辛洪波 ;
徐文艺 .
地质学报, 2007, (07) :964-971
[7]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及其意义 [J].
张丽 ;
唐菊兴 ;
邓起 ;
黄勇 ;
郎兴海 ;
Jim LANG ;
Reza TAFITI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18-326
[8]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曲晓明 ;
杨竹森 ;
孟祥金 ;
李振清 ;
杨志明 ;
郑绵平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郑有业 ;
聂凤军 ;
高永丰 ;
江思宏 ;
李光明 .
矿床地质, 2006, (06) :629-651
[9]   硫、铅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对西藏雄村铜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J].
丁枫 ;
唐菊兴 ;
崔小亮 .
矿床地质, 2006, 25(S1) (S1) :399-402
[10]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J].
侯增谦 ;
潘桂棠 ;
王安建 ;
莫宣学 ;
田世洪 ;
孙晓明 ;
丁林 ;
王二七 ;
高永丰 ;
谢玉玲 ;
曾普胜 ;
秦克章 ;
许继峰 ;
曲晓明 ;
杨志明 ;
杨竹森 ;
费红彩 ;
孟祥金 ;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2006, (05) :52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