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棉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敖雁 [1 ]
翟富燕 [2 ,3 ]
周三庆 [1 ]
周桂生 [2 ,4 ]
机构
[1]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 扬州大学农学院
[3] 扬州大学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
[4] 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
棉花; 低密度; 整枝方式; 生长特性; 产量;
D O I
10.16872/j.cnki.1671-4652.2016.03.019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国审棉冀668为试验品种,研究棉花在低密度(1.80、2.25和2.70万株·hm-2)、高施氮量(450kg·hm-2)条件下,常规整枝、不整枝和只留叶枝3种不同整枝方式对棉花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0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整枝和不整枝处理;在2.25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整枝的产量;在2.70万株·hm-2密度下,常规整枝的产量高于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只留叶枝和不整枝处理的单株成铃数显著高于常规整枝处理,其中以1.80万株·hm-2、只留叶枝处理的单株成铃数和单铃重最高。不整枝的果节数和分枝数高于只留叶枝处理和常规整枝处理。在2.70万株·hm-2密度下,常规整枝的干物重积累与分配比较合理,获得的籽棉产量最高,达2 676.08kg·hm-2。在1.80万株·hm-2密度下,只留叶枝的产量也很高。这说明,棉田在密度1.80~2.25万株·hm-2范围内,可采用保留叶枝的方式,密度高于2.70万株·hm-2以上时,可采用常规整枝。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发展带来的负向影响——以安徽省为例 [J].
黄异芳 ;
吕志刚 ;
孙曼 ;
崔小燕 .
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7) :5711-5712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J].
曾姝玮 ;
郑林 .
知识经济, 2014, (03) :10-11
[3]   低密高氮条件下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J].
周桂生 ;
翟富燕 ;
陆世渊 ;
NIMIR A E ;
徐庆龙 .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04) :50-55
[4]   棉花在不同整枝方式下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J].
杨艳敏 ;
欧阳竹 ;
王淑芬 .
华北农学报, 2012, (S1) :234-239
[5]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J].
张冬梅 ;
李维江 ;
唐薇 ;
董合忠 ;
李振怀 ;
罗振 ;
卢合全 .
棉花学报, 2010, 22 (03) :224-230
[6]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J]. 闫映宇,赵成义,盛钰,李菊艳,彭冬梅,李子良,冯省利.应用生态学报. 2009(04)
[7]   氮素水平对棉铃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J].
马溶慧 ;
许乃银 ;
张传喜 ;
李文峰 ;
冯营 ;
王友华 ;
周治国 ;
孟亚利 .
棉花学报, 2009, 21 (02) :115-120
[8]   宿生陆地棉经济性状的研究 [J].
陈国平 ;
张新 ;
周瑞阳 ;
赵洪涛 .
广西植物, 2008, (05) :636-639+660
[9]   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生物量动态增长特征研究 [J].
薛晓萍 ;
郭文琦 ;
王以琳 ;
张丽娟 ;
周治国 .
棉花学报, 2006, (06) :323-326
[10]   新疆超高密度棉田氮肥运筹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J].
侯秀玲 ;
张炎 ;
王晓静 ;
李磐 ;
盛建东 .
棉花学报, 2006, (05) :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