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大鼠神经再生和修复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3
作者
张媛 [1 ]
唐启盛 [2 ]
赵瑞珍 [3 ]
机构
[1]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中医院脑病科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脑病科
[3]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轴突生长抑制因子; 海马; 颐脑解郁方; 中医药; 大鼠;
D O I
10.16025/j.1674-1307.2023.04.016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探讨颐脑解郁方对脑出血后抑郁大鼠神经再生和修复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颐脑解郁方组,各8只。模型组、氟西汀组、颐脑解郁方组采用尾壳核注射胶原酶诱发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建立抑郁模型。在CUMS开始首日同时给予药物灌胃,氟西汀组给予盐酸氟西汀2.33 mg/(kg·d),颐脑解郁方组给予颐脑解郁方9.92 g/(kg·d),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均给予蒸馏水10 mL/kg,灌胃4周,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第1、2、4周测量体质量、行蔗糖水试验,并于第4周进行OFT旷场实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组织中Nogo-A、NgR、RhoA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体质量、蔗糖水消耗量、直立次数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颐脑解郁方组以上指标均高(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组织中Nogo-A、NgR、RhoA蛋白表达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颐脑解郁方组海马组织中Nogo-A、NgR、RhoA蛋白表达低(P<0.05);颐脑解郁方组海马组织中Nogo-A蛋白表达低于氟西汀组(P<0.05),NgR蛋白表达高于氟西汀组(P<0.05),2组海马组织中RhoA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颐脑解郁方可通过下调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NgR、RhoA蛋白表达,促进脑出血后抑郁大鼠的神经再生和修复。
引用
收藏
页码:414 / 4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基于心肝苦欲补泻理论治疗心身疾病
    张硕
    王戈
    孙文军
    唐启盛
    [J]. 北京中医药, 2022, (02) : 153 - 156
  • [2]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hibition or depletion in axon regeneration
    Bor Luen Tang
    [J].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22, 17 (02) : 271 - 276
  • [3]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症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刘慧娟
    康乐
    留甜甜
    乔靖怡
    白明
    苗明三
    [J]. 中药药理与临床 , 2022, (02) : 227 - 231
  • [4] 益肾调气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曲淼
    孙文军
    徐向青
    贾竑晓
    马云枝
    赵建军
    唐启盛
    [J]. 世界中医药, 2019, 14 (07) : 1710 - 1713+1718
  • [5] 颐脑解郁复方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发生及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田会玲
    李小黎
    唐启盛
    赵瑞珍
    张雯
    高誉珊
    李庆盟
    孙新月
    梁子钰
    [J]. 中医杂志, 2018, (04) : 333 - 338
  • [6] 中风后抑郁从肾论治
    唐正菊
    陈丹
    [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 (09) : 838 - 839
  • [7] 抑郁症中医证候规律及诊疗标准制定的研究
    唐启盛
    曲淼
    包祖晓
    王耘
    孙文军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4 (02) : 77 - 81
  • [8]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相关脑区GAP-43和Nogo-AmRNA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王竹风
    汪宝军
    岳广欣
    陈家旭
    张巧丽
    徐筱颖
    [J]. 北京中医药, 2009, (11) : 894 - 898
  • [9]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及述评
    唐启盛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09) : 776 - 777
  • [10] 从肾虚肝郁探讨抑郁症的治疗
    谢利军
    唐启盛
    常立果
    [J]. 吉林中医药, 2007, (01) : 15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