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被引:156
作者
周新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岩石圈转型; 岩石圈减薄; 中国东部; 中; 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5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文中对中国大陆岩石圈的持续热点研究领域?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巨厚减薄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特别是对减薄问题的提出和认识的历史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回顾。笔者特别强调了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所反映的减薄作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两次转型所导致的高度化学不均一性,进而建议以岩石圈全面转型来描述这一大尺度地球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减薄过程的可能机制,认为虽然在局部地区有可能存在拆沉作用,但从全局来看目前更多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与热减薄-化学减薄的假说相兼容。而反映地球深部圈层相互作用的中生代全球事件则被解释为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全面转型的动力学背景。显然,对此问题的深化仍将构成本世纪我国固体地球科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高度化学不均一性与大陆岩石圈转型 [J].
周新华 ;
张宏福 .
地球科学, 2006, (01) :8-13
[2]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中的下地壳过程:岩浆底侵、置换与拆沉作用 [J].
翟明国 ;
樊祺诚 ;
张宏福 ;
隋建立 .
岩石学报, 2005, (06) :1509-1526
[3]   大陆深俯冲后效作用的地球化学记录——华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源区特征变异的讨论 [J].
周新华 ;
张宏福 ;
英基丰 ;
陈立辉 .
岩石学报, 2005, (04) :1255-1263
[4]   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J].
张宏福 ;
周新华 ;
范蔚茗 ;
孙敏 ;
郭锋 ;
英基丰 ;
汤艳杰 ;
张瑾 ;
牛利锋 .
岩石学报, 2005, (04) :1271-1280
[5]   岩浆底侵作用与汉诺坝现今壳-幔边界组成——捕虏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J].
樊祺诚 ;
张宏福 ;
隋建立 ;
翟明国 ;
孙谦 ;
李霓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1) :1-14
[6]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7]  
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J]. 林舸,Y.H.Zhang,王岳军,郭锋,范蔚茗,阎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01)
[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9]   鲁西中生代闪长岩中的深源超镁铁质岩捕虏体及其富硅交代特征 [J].
陈立辉 ;
周新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8) :734-744
[10]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J]. 周新华,杨进辉,张连昌.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