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

被引:13
作者
李一泉
贾东
罗良
贾秋鹏
陈竹新
邓飞
孙圣思
张元元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三维构造模型; 磁组构; 川西盐井沟背斜; 断层传播褶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8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断层相关褶皱的磁组构与有限应变:川西岷江冲断构造的实例分析 [J].
贾东 ;
陈竹新 ;
罗良 ;
胡潜伟 ;
贾秋鹏 ;
李一泉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2) :188-195
[2]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附视频 [J].
胡潜伟 ;
贾东 ;
陈竹新 ;
罗良 ;
贾秋鹏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649-655
[3]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J].
陈竹新 ;
贾东 ;
张惬 ;
魏国齐 ;
李本亮 ;
魏东涛 ;
沈扬 .
地质学报, 2005, (01) :38-45
[4]   地应力方向研究新方法——磁组构法 [J].
朱德武 .
断块油气田, 2002, (01) :1-4+81
[5]   应用磁组构方法研究构造变形与成矿作用的时序关系 [J].
陈柏林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3) :269-274
[6]   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 [J].
罗志立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91, (01) :1-7
[7]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8]   MAGNETIC-ANISOTROPY OF ROCK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J].
HROUDA, F .
GEOPHYSICAL SURVEYS, 1982, 5 (01) :37-82
[9]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Lonemen-shan thrust belt to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Sichuan Basin:evidence fromtopography and seismicity .2 Jia Q,Jia D,Zhu A,et al.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