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

被引:16
作者
吴勇
苏智先
方精云
机构
[1] 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2] 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四川南充
[3] 四川南充
[4] 北京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干温河谷; 成因; 生态恢复;
D O I
10.16246/j.issn.1673-5072.2003.03.004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岷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区,山高坡陡,降水稀少,气候温凉干燥,土壤贫瘠,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河谷地带性植被大量破坏,形成典型的干温河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当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当务之急应发展耐旱的灌丛和草类,增加地表覆盖度,稳固表土后再进行人工造林.生态恢复中应重点做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建立流域补偿机制等工作;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旅游、中药材种植和水电事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和法规,使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既有经济基础又有制度保障.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 [J].
陈国阶 .
地理科学, 2002, (04) :390-396
[2]   川西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J].
林波 ;
刘庆 ;
游翔 ;
庞学勇 .
山地学报, 2002, (04) :438-444
[3]   西部地区植被恢复重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于贵瑞 ;
谢高地 ;
王秋凤 ;
牛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2) :216-220
[4]   岷江上游近50a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J].
樊宏 .
山地学报, 2002, (01) :64-69
[5]   岷江上游汶川_较场段滑坡稳定性的神经网络评判及其堵江可能性浅析 [J].
蒋良文 ;
王士天 ;
刘汉超 ;
韩坤立 .
山地学报, 2000, (06) :547-553
[6]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 [J].
包维楷 ;
王春明 .
山地学报, 2000, (01) :57-62
[7]  
中国民族统计[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