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关系:来自阿拉善东缘中奥陶统碎屑锆石的信息

被引:104
作者
张进 [1 ]
李锦轶 [1 ]
刘建峰 [1 ]
李岩峰 [2 ]
曲军峰 [1 ]
冯乾文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搜救中心
关键词
中奥陶世; 阿拉善地块; 碎屑锆石; 米钵山组; 贺兰拗拉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阿拉善东缘奥陶纪地层位于鄂尔多斯(华北地块)与北祁连早古生代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区的构造背景一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它涉及到阿拉善地块是否与华北地块相连、奥陶系的物源以及"贺兰拗拉槽"是否存在等问题。分布于阿拉善地块东缘的中奥陶统米钵山组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测试表明,样品中数量最多的锆石年龄为900~950Ma,Alxa-1的峰值年龄为916Ma,Alxa-2的峰值年龄为953Ma,次者在494~623Ma之间,这个区间内存在多个峰值,如Alxa-1存在505Ma和588Ma两个主要峰值,Alxa-2则存在494Ma、517Ma、623Ma等几个峰值。在2.5Ga左右两个样品都存在一个弱的峰值,Alxa-1峰值为2517Ma,而Alxa-2峰值为2552Ma和2670Ma。除此之外,两个样品都有个别大于3.0Ga的成分,Alxa-1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为451±8Ma,Alxa-2样品则为483±4Ma。这些年龄以及沉积特征表明:(1)传统认为的奥陶纪"贺兰拗拉槽"并不存在,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区以及阿拉善东部地区当时属于北祁连早古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系统;(2)早古生代主要物源来自北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物源来自阿拉善地块;(3)鄂尔多斯西缘整个米钵山组的锆石年龄分布及其变化,指示出北祁连造山带(岛弧)逐渐靠近阿拉善地块,其间洋盆逐渐消失的过程;(4)阿拉善地块基底与华北有明显差别,阿拉善地块明显受到新元古代和古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两者可能是在中奥陶世或之后才拼贴在一起。
引用
收藏
页码:2912 / 2934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85 条
[1]   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早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 [J].
耿元生 ;
周喜文 .
岩石学报, 2011, 27 (04) :897-908
[2]   阿拉善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J].
耿元生 ;
周喜文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0, 29 (06) :779-795
[3]   内蒙狼山新元古代酸性火山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彭润民 ;
翟裕生 ;
王建平 ;
陈喜峰 ;
刘强 ;
吕军阳 ;
石永兴 ;
王刚 ;
李慎斌 ;
王立功 ;
马玉涛 ;
张鹏 .
科学通报, 2010, 55 (26) :2611-2620
[4]   阿拉善变质基底古元古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 [J].
耿元生 ;
王新社 ;
吴春明 ;
周喜文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159-1170
[5]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J].
葛肖虹 ;
马文璞 ;
刘俊来 ;
任收麦 ;
刘永江 ;
袁四化 ;
王敏沛 .
中国地质, 2009, 36 (05) :949-965
[6]   贺兰山以南中奥陶统香山群徐家圈组古水流分析 [J].
李向东 ;
何幼斌 ;
王丹 ;
罗进雄 ;
李华 ;
郑昭昌 .
地质论评, 2009, 55 (05) :653-662
[7]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 [J].
李锦轶 ;
张进 ;
杨天南 ;
李亚萍 ;
孙桂华 ;
朱志新 ;
王励嘉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9, 39 (04) :584-605
[8]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J].
李锦轶 .
中国地质, 2009, 36 (03) :504-527+748
[9]   贺兰拗拉谷北段奥陶系等深流沉积 [J].
丁海军 ;
孟祥化 ;
葛铭 ;
薛怀宇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9, 31 (01) :58-64
[10]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J].
潘桂棠 ;
肖庆辉 ;
陆松年 ;
邓晋福 ;
冯益民 ;
张克信 ;
张智勇 ;
王方国 ;
邢光福 ;
郝国杰 ;
冯艳芳 .
中国地质, 2009, 36 (01) :1-16+2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