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44
作者
李玮
乔玉强
陈欢
曹承富
杜世州
赵竹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氮量; 氮素盈余; 氮肥利用率; 冬小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以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平台,探讨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表观盈余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规律,明确砂姜黑土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季的最佳施氮量。【方法】试验以秸秆处理为主区,设秸秆还田和秸秆移除2个水平;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162.0、202.5、243.0、283.5、324.0 kg/hm2。测定了冬小麦播种前、拔节期、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含氮量,土壤0—20、20—40和40—60 cm硝态氮含量,小麦产量以及籽粒氮含量,计算了冬小麦生育期土壤的氮素表观盈余,小麦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效率以及不同阶段的氮素盈余。【结果】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增产365 844 kg/hm2,增产率为4.2%9.3%,尤其以配施243.0 kg/hm2的增幅最高,产量达9858 kg/hm2。小麦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而秸秆移除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氮肥施用量相关,高量氮肥增加了硝态氮累积量,N施用量高于243.0 kg/hm2时,硝态氮累积量较小麦播种前增加19.8%28.6%。施氮均显著增加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小麦播种到拔节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小麦生育期不施氮处理表现为氮素亏缺,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土壤氮素盈余量,且随基肥、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盈余值每增加100.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和单施氮肥的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就会分别增加74.2和91.4 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植株地上部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特别是在高氮肥时,基肥和拔节肥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在施氮处理间、相同氮肥施用下秸秆还田和移除处理间氮素收获指数均无显著差异。氮肥表观回收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基肥表观回收率显著高于拔节肥表观回收率。【结论】秸秆还田和施氮水平对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转运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基施和追施氮肥的利用率,可增加土壤0—6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综合各项指标,冬小麦生长季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02.5 243.0 kg/hm2。
引用
收藏
页码:561 / 57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J].
乔玉强 ;
曹承富 ;
赵竹 ;
杜世州 ;
张耀兰 ;
刘永华 ;
张四华 .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 (04) :727-731
[2]   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 [J].
倪玉雪 ;
尹兴 ;
刘新宇 ;
巨晓棠 ;
张丽娟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3) :392-397
[3]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J].
杨宪龙 ;
路永莉 ;
同延安 ;
林文 ;
梁婷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1) :65-73
[4]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及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J].
张亚丽 ;
吕家珑 ;
金继运 ;
李书田 ;
陈占全 ;
高旭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2) :307-314
[5]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单鹤翔 ;
卢昌艾 ;
张金涛 ;
王金洲 ;
徐明岗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01) :35-41
[6]   不同施肥方式对东北黑土春玉米连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J].
蔡红光 ;
米国华 ;
张秀芝 ;
任军 ;
冯国忠 ;
高强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2, 18 (01) :89-97
[7]   不同氮肥用量下冬小麦土壤剖面累积硝态氮及其与氮素表观盈亏的关系 [J].
刘瑞 ;
戴相林 ;
周建斌 ;
张鹏 ;
崔亚胜 ;
王天泰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6) :1335-1341
[8]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肥力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张静 ;
温晓霞 ;
廖允成 ;
刘阳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3) :612-619
[9]   秸秆覆盖量对农田土壤水分和温度动态的影响 [J].
王兆伟 ;
郝卫平 ;
龚道枝 ;
梅旭荣 ;
王春堂 .
中国农业气象, 2010, 31 (02) :244-250
[10]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