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和产量效应

被引:7
作者
白翔斌 [1 ,2 ]
岳善超 [1 ]
李世清 [1 ]
陈迎迎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春玉米; 土壤含水量; 栽培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全膜双垄沟覆盖条件下不同施肥和开花期揭膜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农户模式(施N 200kg·hm-2,半膜,CK)、高产栽培(施N 380 kg·hm-2,T1)、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T2)、再高产高效栽培(施N 225 kg·hm-2+有机肥+开花期揭膜,T3)等4个处理,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分别在玉米各个关键生育期测定土壤含水量,收获测定实际产量。结果表明,T2、T3处理在生育前期、中期不仅能够高效利用浅层(0~100 cm)土壤水分,而且有利于促使深层(100~200 cm)土壤水分向上迁移,为玉米生育后期雨季充分蓄纳降雨腾出库容;从播前到收获0~200 cm土壤贮水量均降低,收获时各处理贮水量依次为CK>T1>T2>T3,差值均小于5 cm,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变化幅度大,而深层(160~200 cm)比较稳定。四种处理间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不同差异,表现为T3>T2>T1>CK。尤其2013年四个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显著水平,T1、T2、T3产量分别比CK高27.4%、34.8%、42.4%,CK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T1、T2、T3分别低21.7%、29.9%、23.7%。高产高效栽培,特别是开花期揭膜的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不仅没有导致土壤剖面土壤水分显著降低,而且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该地区值得推广的旱作春玉米栽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64 / 1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覆盖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宋淑亚 ;
刘文兆 ;
王俊 ;
官情 ;
张燕青 .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 (02) :210-212+217
[2]   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J].
王红丽 ;
张绪成 ;
宋尚有 .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08) :825-833
[3]   河西走廊中段干旱荒漠区土壤水热状况初步分析 [J].
柳媛普 ;
李耀辉 ;
王胜 ;
刘宏谊 ;
张良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05) :204-208
[4]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J]. 郭忠升.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5]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 [J].
刘广才 ;
杨祁峰 ;
李来祥 ;
樊廷录 ;
赵小文 ;
朱永永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6) :18-28
[6]   黄土高原晋中半干旱区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产量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 [J].
王学春 ;
李军 ;
胡伟 ;
蒋斌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1) :1-11
[7]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J].
杨祁峰 ;
孙多鑫 ;
熊春蓉 ;
张成荣 ;
王天华 .
中国农技推广, 2007, (08) :20-21
[8]   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思路和技术体系 [J].
尚勋武 ;
杨祁峰 ;
刘广才 .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08) :3-5
[9]   黄土高原旱塬区高产玉米田土壤干燥化与产量波动趋势模拟研究 [J].
李军 ;
邵明安 ;
张兴昌 ;
李世清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02) :54-58
[10]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J].
肖国举 ;
王静 .
生态学报, 2003, (05) :1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