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被引:64
作者
卞娟娟 [1 ,2 ,3 ]
郝志新 [1 ]
郑景云 [1 ]
葛全胜 [1 ]
尹云鹤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上海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关键词
中国; 1951-1980年; 1981-2010年; 气候区划界线; 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年至1981-2010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引用
收藏
页码:1179 / 11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J].
郑景云 ;
卞娟娟 ;
葛全胜 ;
尹云鹤 .
地理研究, 2013, 32 (06) :987-997
[2]   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 [J].
周旗 ;
卞娟娟 ;
郑景云 .
地理学报, 2011, 66 (09) :1211-1218
[3]   淅川县柑橘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J].
杨玉芬 .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0, 16 (24) :124+148-124
[4]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J].
缪启龙 ;
丁园圆 ;
王勇 .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634-642
[5]   淅川柑橘冻害防治分析 [J].
宗勇伟 ;
王君 ;
李新梅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 (S1) :176-177
[6]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 [J].
葛全胜 ;
方修琦 ;
张雪芹 ;
吴绍洪 .
地理研究, 2005, (03) :345-358
[7]   THE FLUCTUATIONS OF DRY AND WET CLIMATE BOUNDARY AND ITS CAUSAL ANALYSES IN CHINA [J].
杨建平 ;
丁永建 ;
陈仁升 ;
刘连友 .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04, (02) :211-226
[8]   中国北方地区40年来湿润指数和气候干湿带界线的变化 [J].
王菱 ;
谢贤群 ;
李运生 ;
唐登银 .
地理研究, 2004, (01) :45-54
[9]  
The Northward Shift of Climatic Bel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asonal Responses[J]. 叶笃正,姜允迪,董文杰.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3(06)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 [J].
沙万英 ;
邵雪梅 ;
黄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