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两种江豚亚种体脂内多氯联苯同分异构体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5
作者
徐添翼 [1 ]
唐文乔 [1 ,2 ]
机构
[1]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
[2] 上海市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长江口; 江豚长江亚种; 江豚东亚亚种; 多氯联苯(PCBs); 含量比较;
D O I
10.13859/j.cjz.201603001
中图分类号
X835 [生物监测、生态监测];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为了弄清长江口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体脂内多氯联苯(PCBs)的累积情况,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5头东亚亚种(N.asiaeorientalis sunameri)和3头长江亚种(N.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的10种多氯联苯同族物(PCBs)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长江口江豚体脂中多氯联苯(PCBs)的平均含量为3.38μg/g(湿重),其中,长江亚种的多氯联苯(PCBs)含量(3.40~12.67μg/g)要显著高于东亚亚种(0.33~2.21μg/g)。在10种多氯联苯(PCBs)中,一氯、二氯和三氯联苯在所有个体中均未测出(小于0.005μg/g),但四氯、五氯、六氯和七氯联苯在所有个体中都被测出,其中,六氯联苯的平均含量高达1.48μg/g,占总含量的43.79%。从含量的组成看,六氯联苯和七氯联苯均构成了长江口江豚体脂内多氯联苯(PCBs)的主要成分,但相比东亚亚种,长江亚种的四氯联苯和五氯联苯也占较高的比例。研究表明,低氯代组分的多氯联苯(PCBs)可以随水流的稀释和生物转化而逐渐降解,但高氯代组分的多氯联苯(PCBs)则不易降解,并且随江豚年龄的增长而快速积累,产生更持久的毒性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337 / 3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黄、东海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及来源.[D].段晓勇.中国海洋大学.2014, 02
[2]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M].庄平; 刘健; 王云龙; 著.海洋出版社.2009,
[3]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M].孟紫强;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
[4]  
生态毒理学.[M].周启星,孔繁翔,朱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5]  
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陈家宽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6]  
水产品中多氯联苯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S].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7]   长江河口区江豚种群调查 [J].
姚思聪 ;
樊明宁 ;
唐文乔 ;
张亚 ;
王磊 ;
李盈盈 ;
于晓 ;
朱国利 ;
董文霞 ;
周天舒 ;
赵振官 .
动物学杂志, 2014, 49 (02) :145-153
[8]   长江江豚种群衰退机理研究进展 [J].
梅志刚 ;
郝玉江 ;
郑劲松 ;
王克雄 ;
李松海 ;
王丁 .
生命科学, 2011, 23 (05) :519-524
[9]   福建海域中华白海豚皮脂的多氯联苯研究 [J].
黄健生 ;
贾晓平 ;
王耀 ;
卢伟华 .
海洋环境科学, 2010, (05) :675-678
[10]   多氯联苯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J].
梁恕坤 .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5 (04) :155-15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