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陆坡的浊流沉积物波的发育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被引:34
作者
王海荣 [1 ]
王英民 [1 ]
邱燕 [2 ]
彭学超 [2 ]
黄奇志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所
[3]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关键词
南海; 沉积物波; 台湾造山运动; 弧—陆碰撞; 浊流;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8.01.004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南海东北部马尼拉海沟发育有面积达35000km2的、壮观的沉积物波波域,水深2600~4100m。基于波域的特征、区域分布、物质组成等,判断其为重力流成因。该波域于1.2Ma开始起动,从而形成了和下伏平行反射截然不同的波状反射,二者之间为沉积物波的起动面。该波域的发育史受控于台湾造山运动的发育史,吕宋岛弧在北西西向运动的菲律宾海板块的携带下,于6.5Ma左右和欧亚大陆边缘发生斜向弧—陆碰撞,碰撞焦点持续向南转移,于1.2Ma左右转移至台湾南部,造成台湾南部的物理剥蚀、乃至向毗邻深水的碎屑供应急剧增加,改变了深水沉积动力学状态,浊流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极大加强,从而开始了该波域的起动和发育。该沉积物波的发育和台湾造山运动构成了完美的构造活动和沉积响应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环境的沉积物波 [J].
王海荣 ;
王英民 ;
邱燕 ;
彭学超 ;
李文成 .
自然科学进展, 2007, (09) :1235-1243
[2]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J].
王海荣 ;
王英民 ;
刘振湖 ;
周爱华 ;
黄奇志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3) :275-282
[3]   内波单独作用形成的深水沉积物波 [J].
张兴阳 ;
何幼斌 ;
罗顺社 ;
别必文 .
古地理学报, 2002, (01) :83-89
[4]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J].
高振中 ;
何幼斌 ;
张兴阳 ;
翟永红 ;
胡云扬 ;
杨海军 ;
李新生 ;
李勇 .
沉积学报, 2000, (03) :400-407
[5]   北大西洋洛克尔海槽东北部内波沉积——深水大型沉积物波成因的再解释 [J].
张兴阳 ;
高振中 ;
姚雪根 .
沉积学报, 1999, (03) :464-472
[6]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芬卡苏地区奥陶纪海底水道中的内潮汐沉积 [J].
高振中 ;
K.A.Eriksson .
沉积学报, 1993, (01) :12-22
[7]  
Fine-grained sediment waves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Zapiola Drift, Argentine Basin: evidence for variations in Late Quaternary bottom flow activity[J].Marine Geology,2002(1)
[8]  
Russell B Wynn,David J.W Piper,Martin J.R Gee.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coarse-grained sediment waves in turbidity current channels and channel–lobe transition zones[J].Marine Geology,2002(1)
[9]  
William R. Normark,David J.W. Piper,Henry Posamentier,Carlos Pirmez,Sébastien Migeon.Variability in form and growth of sediment waves on turbidite channel levees[J].Marine Geology,2002(1)
[10]  
Ho-Shing Yu,Ying-Wei Chou.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lexural forebulge and basal unconformity of Western Taiwan Foreland Basin[J].Tectonophysics,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