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和大气加热场

被引:21
作者
季国良
蒲明
席蕴玉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成都气象学院年毕业生 四川省绵阳地区气象局
关键词
甘孜; 林芝; 热源强度; 地面加热场强度; 高值区; 盆地南缘; 青藏高原地区; 高原东部; 低值区; 改则; 大气加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所取得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高原主体78个站夏季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结果表明:1983年夏季,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为较强的热源,高原主体的最大加热中心在东南部,林芝和甘孜各有一个地面热源中心;地面加热场强度最大值在6月和7月出现。4—9月高原主体为大气热源,最大热源中心位于高原东部和中部,最大热源强度在7月出现。在大气总加热中,高原东部以降水潜热为主,高原中部、西部和南部则以地面有效辐射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55 / 16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1982—1983年青藏高原热源野外考察概况 [J].
季国良 ;
姚兰昌 ;
王文华 .
高原气象, 1985, (S2) :1-9
[2]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J].
林振耀 ;
吴祥定 .
地理学报, 1981, (01) :22-32
[3]   东亚地区大气辐射能收支(三)——云天大气的地气系统热量收支 [J].
陈隆勋 ;
龚知本 ;
陈嘉滨 ;
汪钟兴 .
气象学报, 1965, (01) :6-17
[4]  
西藏气候[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编, 1984